微信号
WWW2450711172
| 选自2007年第 6 期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纸分币停止流通后,社会反响平淡,商品交易与货币流通如常。
纸分币的诞生,至今已经走过52年的辉煌里程,在人民币发行史上,写下了色彩斑斓的一笔,曾经揭开了新中国货币改制的一页,在国家经济、金融、货币运行中,在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划时代的作用。
1955年3月1日,国家公告发行了一套三种纸分币。这套纸分币,从属于第二套人民币范畴,定位辅币。分别为1分、2分、5分面值。
该套纸分币的发行,是对国家货币发行制度的重要完善与创新。包括货币称谓;主体图案、主体色调、票幅规格尺寸、民族文字的选定、设计与印制;主动防伪特微研究;适于货币行使、货币流通、货币汇率利率折算、支付清算、现钞兑换、会计科目账表设定的“1、2、5低面额科学券别结构体系”的筛选;主辅币档次、货币计量10进位制(1角=10分、1元=10角=100分)的确定;货币发行机关的集中统一;以法定货币面额价格价值体现的稳定货币的性质等。
本套纸分币,图案设计精美,依1、2、5分顺序分别为:茶、米黄色,正面“汽车”、背面“国徽和中国人民银行壹分”的汉、蒙、维、藏四种文字图案(这是人民币首次综合采用三种民族文字设计),票幅规格为90×42.5(mm);蓝、浅蓝色,正面“飞机”、背面“国徽和中国人民银行贰分”图案,票幅规格为95×45(mm);墨绿、浅翠绿色,正面“轮船”、背面“国徽和中国人民银行伍分”图案,票幅规格为100×47.5(mm)。
1955年3月1日发行的纸分币,与同期发行的1、2、5角券(雷同10分、20分、50分券,或0.1元、0.2元、0.5元券),1、2、5、10元券,在实质上构成了现钞货币“1、2、5券别结构体系”。
继第二套人民币发行之后,至今国家又已经发行了第三、第四、第五套人民币,然而其以“券别结构体系”标明的基本框架,与第二套人民币创立的内容没有主旨性变化,基于货币的科学和稳定性,使人民币走向了世界,与世界先进货币趋于大同。纸分币行列其中的第二套人民币构成的货币“券别结构体系”,是各套人民币发行过程中十分体现先进性的典型范例。
货币的衍生存在“宏观寿命”“微观寿命”等等,存在货币发行与流通的诸多基本概念之说。
货币的“微观寿命”,是指现钞实物的物理寿命,是指一个批量的原封新券,从投放市场之日计算,经过反复流通、周转行使,其物理老化程度由新至旧,最终构成残损货币,被净化注销的整体时限,是宏观概念下现钞存在的一个生命周期。当然,货币的“微观寿命”不是指单张钞票的特殊存在表象。比如,某一张崭新的钞票投放市场后,因为自然与人为原因造成毁损,霉变、虫蛀、火焚、浸湿、污漬、非正常机具磨损、不小心撕裂,或者因为收藏原因……反方向,使得钞票长期压箱子底,始终处于崭新状态,等等,均属于货币运行的特定范畴,不能说明,也不能根本代表货币的“微观寿命”。
货币的“宏观寿命”是指一套(一种、一版)货币,从公布发行之日起至宣布停止流通之日止的一个法定时期。这个时期也可能是漫长的,也可能是短暂的。人们的共识是:一种钞票的“宏观寿命”大体在20年左右为宜。原因是可以给换版留有技术研究的空间,也给人们认识钞票的时间,更为管理者留有瞻前性的货币发行与回收的预备时间,特别是可以在极大程度上避免或者减少两种钞票的混合流通期限,降低繁重的工作强度,提升科学管理的水平,减少货币印制和流通费用,降低货币印制和流通成本。因此,研究货币的“宏观寿命”课题至关重要。
有市场才有货币,货币服务于市场,商品市场又反作用于货币,所以现钞货币的存在形式、形态也是不断演化着。
几十年以来,纸分币的发行给人们一种断线的感觉。20世纪70年代左右,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很难见到纸分币,当时货币发行者的意向是逐渐实现停止纸分币的发行。虽然从量化角度观察人们做出纸分币已经基本不再发行的结论,但实际上纸分币的发行与流通却一直也没有停止过。它大多局限在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发行与流通,民族兄妹喜欢它,认为携带运作起来较硬币轻便,使用时将其 *** 高筒袜子中,或者藏进帽子里……作为货币流通市场即出现了明显的地域性,它与东南沿海一带大量的较为普遍性的使用硬币情况截然不同。
纸分币与硬分币在漫长的时期里共存,是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纸分币从1955年发行沿用至今,终究停止了流通,这是一项科学决策,是时代步伐向前迈进得到的科学结论。沿用一词,只表明在纸、硬分币混合流通的漫长时期里,国家有相当一些年份不再生产纸分币,全国相当范围已经不再使用纸分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纸分币的存在与使用,没有硬分币的存在与使用更为科学,优胜劣汰,现钞货币学所首选的必然是硬分币,世界各国基本遵循了这个道理。然而,在纸分币52年的漫长流通过程中,其间所以出现了那样剧烈的反复,三思而行之后得到的结论是与人们对货币的认识直接相关。
货币的“宏观寿命”由多项因素最终确定,这种因素可分解为多种形式。比如,首当其冲的是价格价值规律议题,而价格价值规律又与货币流通,市场现实与货币持有者的预期心理相关。货币的存在是一门错综复杂的科学,产生和正在产生着许多基础理论。再比如,货币在合理称谓的基础之上,存在“货币档次”“货币进位制”,针对货币可以分段进行讨论等。诸如:主币与辅币,即有两档次之分;分,角,元,又可产生三种货币称谓之下的10进位制;分段性质的讨论,亦可以将小额辅币定为货币之下限,不大不小的面额作为中档货币,而大票面作为上限货币。
中档货币亦可称骨干货币,日常经济生活中应该是对应着物价,鸡鸭鱼肉蛋菜,可以买到一点东西的货币。比如美国的20元票面,其国内使用量最多,小孩子用它买汉堡包、肯德基,一次性支付尚有剩余。而新加坡的50元、欧元中的20元、50元等,都起到了中档、骨干货币的作用。
现钞中的大额货币,实质上应该是转账结算货币的替身,是替代性货币,是象征性的货币。日常经济生活中,如果一但涉及的货币数量较大,即应该运用支票、本票、汇票、信用卡等支付工具。而不应腰缠万贯,动用巨额现钞。
小额货币,主要是分币。
货币的行使需要引导,引导的目的是实现和达 *** 币的顺畅流通。包括:维护货币的质量,此处系指货币的实物质量;维护货币的数量,在尽量大的程度上减少实物使用量;维护货币的信誉和价格,实现最终稳定货币的目标,等等。要引导,即要研究市场状况和货币行使者的心理状态。比如,时常可能出现分币落在地上无人去捡,甚至于发生在角币身上也有这样尴尬的情景存在。人们不仅要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一些人就真的是那么有钱?从“货币心理学”角度研究,即衍生到了货币科学理论。从根本上说,这与货币的档次、进位制,以及货币的价格均紧密关联。世界上70%以上的货币采用主辅币、分与元、两档次、100进位制。货币进位在100个指数内浮动余地就大了,对于维护货币的“宏观寿命”存在因果关系。显然1元等于100分,不仅在公制前提下,便于账务账表设置记载,利率汇率折算核算,现钞货币兑换与流通使用,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维护货币的价格与“宏观寿命”产生着强大助益。分与元,辅币与主币联接,无须质疑,价格凝重的概念即装在了人民心里。假设掉了分即刻就想到元,元是主币,是大数,随便丢掉就舍不得了,就会弯腰把它拾起来。而分、角、元,10进位,在10个指数内波动,余地就很小,经济、金融、物价指数等略有变化,其承受的能力很低,就会发生钱很小,钱不值钱的现象,甚至于要求结束它的“宏观寿命”,以新的币种取而代之,货币的“宏观寿命”即可能由此结束。公众关心货币,一种微妙的心思,一个轻率的举动,眼看着分币、角币落在地上不去拾,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心理学”产生的负作用。事实上分币的使用意义和作用不可估量,许多发达国家在结息、缴税、零售商品业务、自选市场、高速公路及停车场交费、自动售货售票之处,等等,尚在大量使用着分币,当然包括大量使用着1分的货币。因此,虽然纸分币停止流通了但分币仍然存在,它在货币体系的构成和运用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投稿邮箱:
jrbl2011@163.com
1136379273@qq.com
订阅方式:
1.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2-488
2. *** 订阅:010-6326 5031
微信号
WWW2450711172
标签: #春见柑橘施肥时间表图片大全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