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Wang13795530723
读书有三层境界。当然我并非指王国维概况的那三层,而是我自己悟得的三层。
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这是我认为的读书之一层境界——凝视世界的旅行。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我认为的读书第二层境界——炼化骨髓的修行。
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我认为的读书第三层境界——共赏奇文的德行。
旅行、修行、德行,读书“三行”,便是我接下来具体要谈的读书三境界。
一、读书,是凝视世界的旅行
人人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其实一辈子也就两个基本动作,一个叫“扫视”,还有一个叫“凝视”。所以,我们读书时,眼睛也应该是这两个动作。
不久前,我在客厅书架的更底层放上了一套《小脚鸭系列绘本》,开始引导女儿读书。每当妻子在厨房做菜的时候,我就给女儿讲绘本故事。刚开始,女儿只是听我讲,偶尔问一下诸如“爸爸,我什么时候可以和小脚鸭一样背着书包去上学呀?”这些问题。听了几次小脚鸭的故事后,她开始主动邀我讲故事了。有一天,不是做饭时间,她却拉着我的手,晃啊晃的,说:“爸爸,你能不能给我讲小脚鸭的故事?”再后来,她干脆自己踮起脚去拿书架上的书,我便试着让她自己翻翻。她一边翻,一边嘴里念叨着:“家有神奇的水刀,……这是橙子,好甜呀!……”当她把《切水果的刀》翻到第20页时,竟失声叫了起来:“啊!爸爸,快来看,小脚鸭拿了水果刀,好危险呀,爸爸,你快来看呀!”陪着年幼的女儿读书,陪着她认识这个世界:知道了人长大了要去上学,橙子的味道叫做甜,知道了水果刀很危险。这样的读书,是我们眼睛对世界的扫视。这个动作,在我们幼小时就已经学会了。
我眼中的读书,不单是扫视世界的观光,更是凝视世界的旅行。书的世界很奇妙,如果不凝视的话,会忽略了许多本应让人惊叹甚至震撼的东西。 *** 作家契诃夫写了部小说叫《草原》。其中有两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刻,一句是“天空飞来了三只鹬”。这个看似简单的句子背后,藏着的是一个非常细腻的心理。辽阔的天空上有几只鸟飞过的时候,他把鸟数了一遍,一只、二只、三只。第二句是“过了一会,那先前的三只鹬又飞了回来。”“先前的”,天空那么大,鸟那么多,作者为什么一口断定这三只鸟便是先前的三只呢?文如其人,契诃夫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当天空有三只鸟飞过的时候,他都一一观察过了,当这三只鸟再次飞过的时候,他便能认出了。阅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会在不知不觉中跟随作者去完成一次次凝视这个世界的旅行。大多数时候,日常的纷杂蒙蔽了双眼的光亮,世俗的交往掩盖了本真的内核,急匆匆的脚步踩碎了诗意的风景,或是走马观花惊鸿一瞥,或是轻蔑一笑不屑一视,或是内心起伏无法自由呼吸不忍目睹……我们眼里全是肤浅的枝叶残花、大洋上的冰山一角。
凝视,这是一种心如枯井的沉静,一种洞穿心灵的审慎,一种 *** 共振的呼应,牵着我们的目光,慢慢走近万物的深处。慢慢的,我也开始凝视这个世界。在凝视的目光里,世界,像神秘的女神缓缓露出真容。用一颗愉悦的心、澄澈的眼光来凝视这个世界,我发现,那个满脸皱纹扫大街的老太太,依然会用粗糙的手抚摸小孙女的娇嫩的脸,那个呆板死气的门卫大叔,偶然在看到坛上的小花也会呵呵傻笑,那个斤斤计较卖菜的小贩,也会为邻家老友的伤心事暗自垂泪……我发现,旖旎的风光在油菜花地里有,牵牛花的喇叭里也会欢唱出清新的独奏,夕阳落在老榆树背后也会撒满余晖……我发现很多,在司空见惯的眼皮下,在满耳生茧的话语里,甚至在蚂蚁搬家的队伍里、在毛毛虫迷路的草丛里也会有不一样的风景。在凝视的目光里,世界万物,皆像一个喜欢捉迷藏的顽皮小孩,注定会被我抓住。
二、读书,是炼化骨髓的修行
一直很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简朴、清新、智慧、幽远、空灵,能以积极的"入世"态度,通过一件件游走笔尖的寻常小事,反映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独特的人文关怀和思考。
读《挑水肥的人》,随林清玄一起和挑水肥的人相遇,感受从捏登子转头到深呼吸、憋住气的转变。身处现在这个社会,哪怕是在农村,也已经很少能看见挑水肥的人了。但是,类似于挑水肥的人,我们身边却随处可见。有一天傍晚,我同外甥女一起去小区楼下扔垃圾,当时,恰巧看到扫地的阿姨正在将各个垃圾桶里的垃圾作集中处理。5米开外,我们便闻到了刺鼻的气味,那是一股浓郁的馊水味儿。“砰!”的一声,只见外甥女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像螃蟹的钳子一样死命地钳着她的小鼻子,另一只手手掌张开、手心向下与地面呈45度角,指向前方。而她手中原先那袋垃圾已经狠狠地落在了垃圾桶跟前,离那位阿姨不到一臂距离。我加快步伐走向了垃圾桶方向,把外甥女扔出的那袋垃圾放进了垃圾桶,然后朝扫地阿姨投去一个充满歉意的笑容。当我转过身面对外甥女的时候,我特意给了她一个皱眉的表情。我知道当场责备她,定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但是,至少我应该立刻让她知道,我并不认同她的这种做法。饭后散步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林清玄的散文《挑水肥的人》。于是,第二天一早,外甥女醒来的时候,她的床头便多了一本《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少年版)》,还有一张精美的书签躺在《挑水肥的人》这一页。书签背面写着:尊重是一种高尚的美德。同年暑假,外甥女又来我家做客。一进门,她便从书包里捧出一本市小学生征文比赛一等奖的荣誉证书让我看,而征文的题目是《舅舅的礼物——尊重》。
读《枯萎的桃花心木》,和林清玄一起观察桃花心木的枯萎与成长,学会在不确定中生存的本领。生存自古便是一个大的命题,它不仅关乎生计,更关乎生命。然而,我们却经常会在媒体上看到关于青少年 *** 的新闻:黑龙江省讷河市之一良种场小学的两名小学生,因为迟到受到老师批评后,喝下农药 *** 身亡;江苏省南京市一名小学生因上网问题与父母产生矛盾,竟五次 ***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3名初二学生突然服药 *** ,其中一人于次日不幸死亡,而诱发这起悲剧的原因竟然是为了一个篮球……他们就是枯萎了的桃花心木。“植树者言,使我非常感动,想到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禁得起生命的考验。”若这考验是以生命为代价,那我们这唯一的生命可实在难以承受。所以,这时候间接体验不确定就显得弥足珍贵。奥尔珂德的《小妇人》中有一句名句“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这泪水与忧患,我们不能也不愿一一在生活中体会,但是,生存,是我们必须学会的本领。我们可以通过读书,与书中人物进行对话,走进人物的世界,感受他们生活的不确定,进而在不确定中学会生存。人教版编委将林清玄的这篇《枯萎的桃花心木》略作修改后编进了六年级下册的课本中。正是基于这些理念和意图,在给班里孩子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把重点部分放在了感悟“不确定”上,由种树的不确定过渡到生活的不确定,带领学生通过交流自己生活中的不确定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 *** 自主的心。
三、读书,也是共赏奇文的德行
读书时,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这是一种德行。而这种德行,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陶渊明身上就已经具备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他在《移居两首》(其一)中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这一德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似乎这德行也是一种天性。虽然十几年过去了,可我还记得读初中时上的那堂语文课,并且我想我这辈子也都会一直记得。那是2005年我们中考前夕的一堂阅读课,课上,语文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一篇《读者》中的文章《超越极限》。它的内容是:笔者和妻子一同观看了一档名为《超越极限》的节目,参赛者被选中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吃掉一盘毛骨悚然的食物——活的蚯蚓,蜘蛛……那期节目从头到尾,尝试者不乏其人,但最后竟无一人从容过关。看完节目,丈夫和妻子开始谈论起在怎样的情况下会吃下这盘活物。当读到“妻子说,在一个条件下,她会心甘情愿整盘吃下去,并且毫不勉强”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突然停了下来,并问我们在怎样的情况下愿意吃。当时,我站了起来,我说,如果能让我的父亲活过来,我愿意吃。说完这话,我的眼角早已湿润。这是彼时的我的最直接的内心独白,就这样在这么多人面前吐露了,没有丝毫的顾虑。因为当时的我完全沉浸在这美好的假设中了,甚至幻想着真有这样一盘蚯蚓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去吃下,让八岁便离我而去的父亲能够再次活生生站在我的面前。噙泪听老师朗读完这篇文章,我才知道我的这个回答与文中妻子的回答惊人的相似。那时,我深深的明白了,爱于我有多大的力量。而现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更加明白了,共赏奇文于学生有多大的力量。教书六年来,我一直与班里孩子们有个约定:每周一的语文课上课之后的5分钟为分享时间。可以分享一本书、一篇美文、一个故事或者写得很精彩的一段文字。因为,我觉得共赏奇文是一种德行,并且是值得一直传承下去的德行。
读书,是凝视世界的旅行,在我们的凝视下,花开有声、草木皆情。
读书,是炼化骨髓的修行,在我们的炼化中,筋强骨健、心如磐石。
读书,也是共赏奇文的德行,在我们的共赏间,切磋琢磨,齐头并进。
(作者: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回山镇中心小学 章丽峰)
微信号
Wang13795530723
标签: #脐橙在小说里是什么意思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