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Wang13795530723
书名:寻梦山水间
作者:卢后盾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内容简介:
《寻梦山水间》选录了卢后盾先生近几年的文化散文20篇。涉及三峡、钓鱼山、西湖、小南海、蜀道等山水名胜,亦有三星堆、黑城、和顺、西江等古城古镇,作者以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国学功底,围绕“天人合一”这一主题,串联起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风景名胜,意在刻画自然与文化的契合,表达炙热的人文情怀。在古朴典雅的行文之间,还收录了卢后盾先生百余幅摄影作品,使得全书图文并茂,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
作者简介:
卢后盾,江苏高邮人。曾在上海、北京、南京、珠海、重庆等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获中国 *** 法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在中直机关、研究所、银行、 *** 、国企、高校等机构任职。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著有多篇小说、诗歌、散文,已出版专著《第三条道路思维》、诗词摄影集《魂牵自然》、影集《崇尚自然》等。
书摘正文:
杜甫的三峡诗情
一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 *** 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这是《楚辞九歌》“山鬼”中的一段文字,大意是:我从幽深竹林不见天日的地方,不畏艰险独自而来。我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上,那些浮云就飘荡在我的脚下。
这里的山,指的是巫山;这里的“我”,指的是巫山神女。
巫山,是中华大地上一座古老的山。远古时期,它曾经是云梦大泽和都野大泽的分水岭,奔腾浩荡的长江从青藏高原汇聚到这里,日久天长终于破石为开,从巫山山脉穿流而过,形成了著名的三峡。就在这条狭窄的峡江两岸,巨石凌空,云雾缭绕,耸立着一座座陡峭而又秀美的山峰。在诗人眼里,这座座山峰宛如天外飘然若至的仙女,终日亭亭玉立在那里。
大诗人屈原笔下的“山鬼”,就是把巫山拟人化为一个女神,历尽艰辛来到这里,日日夜夜期盼着与她思恋的爱人相会。这首诗用写人的手法,描绘了巫山以及峡江美丽的风光,展示了这一带山水的魅力。
《楚辞》是中国之一部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山鬼”是中国最早讴歌三峡的诗歌。它们,距离今天已经有二千三百多年。
“山鬼”塑造的是一个苦苦期盼、翘首等待的女子的形象,最后的她,“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她的缠绵悱恻结果会怎样,屈原没有写,他的学生宋玉后来帮他续完了这个故事。
宋玉在其所作的《高唐赋》序中这样写道:
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先王指的是楚国国王,高唐在巫山脚下,就在这里,神女得以和她的意中人相会,别后化着云和雨,日夜飘荡在三峡之间。
自宋玉写了这个故事,巫山神女不再是一个凄凉苦守的冷女,而是一个含情脉脉、撩人心弦的仙女。她从此若隐若现,飘忽不定,但足不出三峡。就是这个故事,让后人对三峡心驰神往,乃至魂魄飘荡。
那句“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更是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到此游访。
我们且以唐朝为例。
唐初有一位诗人阎立本,他慕名来到了三峡。果不其然,到了那里便对三峡赞不绝口:“君不见巫山高高半天起,绝壁千层画相似。”
他是诗人,也是画家,在他眼里再好的美景也只是近乎画,但他马上想到了宋玉的“巫山云雨说”,顿时眼前一亮:“仙女盈盈仙骨飞,清谷出没有光辉。欲暮高唐行雨送,今宵定入荆王梦。”他仿佛看到峡谷里仙女如云,栩栩生辉,于是幻想着入夜也做一个当年楚王那样的梦。
晚唐有一位诗人李商隐,他到了三峡后的感想是:
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峡江曾经是古巴国的所在地,所以诗人把这一带的山称为巴山。
这是一首咏三峡的诗,也是一首爱情诗。尽管诗写得情意绵绵,但诗人眷恋的并非巴山的朝云暮雨,而是远在故乡的亲人。
再看看大诗人李白笔下的三峡吧。几乎每一个中国的小学生都读过他的那首《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吟诵三峡的绝句,千百年来广为人们传颂。
短短二十八个字,把三峡的雄伟、三峡的绮丽、三峡的绵长、三峡的生态、三峡的景物全写出来了。整首诗一挥而就,酣畅淋漓,读来无不觉得心旷神怡、气贯长虹,绝没有朝云暮雨之感。
诗中提到的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北岸。它早在西汉末年由公孙述所建,后人在城南临江的白帝山上修建了白帝庙,以奉祀于他。三国期间蜀主刘备在此托孤并死于庙内,至明朝白帝庙改奉刘备,旁边还建有 *** 。历代文人入峡必登白帝,以此打开三峡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大门。
三峡,从它诞生的时候起,就注定是地球上的一大奇观。它是山与水交融的杰作。曾经有一位在三峡边长大的女子对它作了这样的概括:“高山峨峨,河水泱泱。”她就是王昭君,这是她奉命和亲、远嫁塞北之后对家乡的记忆。
三峡,从中华文明诞生的时候起,就是摇篮。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反过来,有了文化的添彩,三峡更富有灵性和神韵,自然与人文在这里契合,进而相映生辉。
前面提到的三位诗人还不是唐 *** 三峡诗最突出的。唐代另有一位诗人,对三峡情有独钟,他的三峡诗作,不仅对他本人,而且对唐代诗歌、三峡文化都具有重大影响。
这位诗人就是杜甫。
二
杜甫,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文学巨匠。
中国人把他称作“诗圣”,与“诗仙”李白比肩。他们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诗坛上当之无愧联袂佩戴皇冠的人,无人敢于挑战。杜甫的诗精彩绝伦,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他的诗与三峡有关,这又少有人知。我们来看一个数字: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杜甫的诗,共有一千四百三十九首,而他在三峡写的诗有四百六十七首,也就是说,这部分的诗占到他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
大体说来,杜甫一生中有三个创作 *** 。之一个 *** 是安史之乱刚刚发生那段时间,第二个 *** 是在秦州、成都期间,第三个 *** 就是在夔州期间。最后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创作的鼎盛时期,不仅诗的数量最多,而且华章纷呈、艺术精湛。可以这么说,正是三峡诗作,才把他推上了“诗圣”的宝座。
我们简略地回顾一下杜甫到夔州前的人生经历。
公元七一二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自幼好学诗文。十九岁开始漫游吴越,花了四年时间游遍了江苏、浙江的主要名胜。二十三岁那年参加进士考试落第,次年又开始齐、赵漫游,足迹到过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直到二十九岁。可以说,他的青年时期是在游历中度过的。此后的几年,他主要在洛阳家中,常往来于河南、山东。也就在这期间,他与李白相识并成为好友,还一同畅游了梁、宋等地。从三十四岁开始,他到京城长安求学谋仕,苦熬十年才得到一个从八品下的官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就是这么一个芝麻小官,没想到刚刚上任,就碰上了安史之乱。后来他从战乱中逃到朝廷临时所在地凤翔,被授予左拾遗。上任一个月后,他因疏救房琯而遭革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因对官场心灰意冷,遂辞官回家。
四十七岁那年,他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携全家先去了西北秦州、同谷,后入蜀,在成都以及附近客居了六年,直到五十三岁,他又举家东下。
公元七六五年五月,杜甫应该是在成都草堂附近的万里桥登上了一只小木船,船上有他一家老小十口人,行囊中最珍贵的就是几箧他的诗稿。
船沿岷江南行,到嘉州(今乐山)再东下。途中,他在《去蜀》诗中说:“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因为通往北方的关塞不通,他转而去潇湘一游。看来他此行是计划去湖南的。他的这个想法后来又得到验证。当他到达渝州(今重庆)时,在那里等候好友严六,久等不来,他作诗一首:“闻道乘骢发,沙边待至今。……船经一柱观,留眼共登临。”听说那位严六骑马而来,却害他在江边沙滩等到现在也没见人影,他只好先行,等到了荆州的一柱观,再一起同登共赏吧。就在离开渝州以后,他得了一场重病。自春末离开成都,经历几个月的水上生活,特别是夏天水热,一家人挤在一条小船里,使他身染疟疾等病,一卧不起,以致到了云安(今云阳),他不得不下船医治。
他在云安从秋天一直住到来年春末,病情稍有好转,他又解缆东下。不过,这次他没有走多远,只前行了两百来里,也就是到夔州(今奉节)便下了船。一来三峡曾是他心之所系,他很想看一看,二来他还须继续养病。
杜甫到达夔州的时间是七六六年四月,这一停留,直到七六八年正月才离开。
三
到了夔州就到了三峡,杜甫立马心情开朗,深深地被这里的山水打动,于是决定先不走了。
诗人的心胸犹如饱满的水库,里面装的都是大智情怀,只要闸门一打开,才情便一泄而出。这不,他刚立住脚,便诗兴大发。
让我们慢慢品尝他所作的有关三峡的诗。他从水路来,先看他对长江的描述: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北风呼啸,长空浩荡,猿声哀鸣。江面渚石出水,江岸泥沙惨白,阵阵候鸟南飞。漫无边际的树叶在秋风中萧萧落下,目不穷尽的长江正波涛汹涌滚滚而来。
这是秋天的江景。寒冷的秋江本已够凄清,配上这么多景象,更是萧杀一片。好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看似信手拈来,毫无雕凿痕迹,却字字铿锵有力。
这首名为《登高》的诗历来被认为是歌咏长江的杰作。李白有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历来被认为是歌咏黄河的绝唱。
两位大诗人,一个揽怀长江,一个气吞黄河,所作的诗异曲同工,其势恢宏博大,令山河为之震撼。
再看他笔下的夔门。
夔门是瞿塘峡的入口,也是三峡的大门,杜甫有诗为证:“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长江到了夔门骤然收窄,两岸悬崖陡峭,壁立千丈,壁下江如一线。对此,杜甫写道:“西南万壑注,劲敌两岸开。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瞿塘峡口江心曾有巨石,被称作“滟滪堆”,自古文人到了这里都要题诗作赋。杜甫在他的《滟滪》诗中写道:“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这句诗,也称得上是咏江景的绝佳好诗。
看过长江、夔门,现在该登白帝城了。
白帝城依江而建,堪称江上之城,杜甫形容此城为:“龙以瞿塘会,江依白帝深”、“城峻随天壁,楼高望女墙”。
杜甫有关白帝城的诗中,有一首《白帝》与雨有关,写得最为精彩: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盘。
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
在大雨滂沱之下、高江急峡之上、翠木苍藤之中,加上雷霆万钧、日月昏暗,就在这样一幅三维画面和强烈的声像效果当中,白帝城忽隐忽现,似有似无,使读者看了按捺不住,立马想去看个究竟。
白帝城最出名的是白帝庙,这里自然是杜甫要去的地方。“城尖径仄旌斾愁, *** 飘缈之飞楼。峡坼云霾 *** 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从杜甫的很多诗中可以看出,他对白帝庙中祀奉的刘备、诸葛亮是很敬重的,尤其是对后者,更是推崇备至。早在成都时,他就拜访过那里的 *** ,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到夔州后,他又多次登临这里的 *** ,“久游巴子国,屡入 *** ”。他所作的《咏怀古迹五首》里,有一首是专门咏叹诸葛亮的:
诸葛大名垂宇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诗中把诸葛亮比作伊尹、吕尚,这二人一个曾辅佐商汤,一个曾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皆大功告成,他还认为诸葛亮的指挥才能胜过萧何、曹参,这些都是很高的评价。他还专门去白帝城附近去看当年诸葛亮策划布阵的“八阵图”,回去后作诗道:“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诸葛亮早年确定的方略是联吴抗曹,最终实现统一大业,怎奈刘备意气用事,吞吴失利,最后酿成败局。杜甫对这段历史很痛惜,内心则对诸葛亮深怀敬意。
杜甫对诸葛亮的赞叹和惋惜不能不说是对他自身的感慨。他年轻时立志“致君尧舜上”,也就是希望辅佐君主(应该是唐明皇)实现尧舜之道。可现实一次次打破了他的梦想,最终他不得不弃君而去,漫无目的地四处流浪。在他的心里,对自己的叹惜要比对孔明的叹惜多得多。
还是让我们跟随杜甫的目光,品赏他的文墨回到夔州吧。这回把目光放远一点,看看巫山,看看三峡。不知是因为宋玉赋予巫山“朝云暮雨”的形象,还是因为这一方本来就多云雨,历代诗人的三峡诗大多离不开云和雨。杜甫诗中也少不了要对巫山的云雨作一番描述。
先看看巫山的云。“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山”、“峡云行清晓,烟雾相徘徊”、“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月峡瞿塘云作顶”……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获得想象:在高山之上、峡谷之间、万木丛中,非云即雾;巫山常为云雾笼罩,山在云深处,可望而不可及,可近而不可测;至于那些行云,只管来无影、去无踪。这是何等美妙的梦幻之境!
再看看巫山的雨。云多想必雨也多,杜甫三峡诗中写雨的不下二十首,描绘了各种各样的雨景,如:“白帝城下雨翻盘”,是倾盆大雨;“楚雨石苔滋”,是绵绵细雨;“峡雨落余飞”,是峡中雨;“楼雨沾云幔”,是楼外雨;“楚天不断四时雨”,是常年雨;“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是雨后天晴。
他有一首以雨为题的诗,这样写道:“行云递崇高,飞雨霭而至。潺潺石间流,汨汨松上驶。”这首诗上句宏大,下句入微;上句浑雄,下句细腻;上句写形,下句传神。本来乌云压顶,可人们一下子就忘了它,把目光全神贯注在石缝间、松梢上慢慢流淌的雨滴。仔细读这下句,不禁让人很快想到另一位大诗人同样描述细雨的诗句:“明月松
间照,清泉石上流”、“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这个诗人大家都知道是王维。两位诗人对细雨的观察和用心实在妙不可言。另有一首诗《返照》,写云雨交替: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这是雨过初霁,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直射江面,返照到崖壁上,不料一团云雾又来,立刻把城西的树木、山村裹住。好一幅凄清的“夕照烟雨图”!这样的感受,不是身临其境,是绝写不出来的。
诗中的“楚王宫”指的是战国时期楚王宫殿,在今天的鄂西北,夔州应该是在它西南,而非北面。杜甫夔州诗中多处将此地说成是楚,如“南楚青春异,喧寒早早分”、“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楚人四时皆 *** ,楚天万里无晶辉”。楚 *** 队的确到过夔州,但不能因此把这里界定为楚地。古代地理资料有限,对这点不必苛求。有云有雨,当然不能少了雷。比较起来,我更喜欢杜甫写峡雷的诗,且看: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一声春雷,送来飞雨满天,还带来了花香四溢,鸟儿在水上翻来覆去,尽情地享受这春天的雷雨。这景象,从阁帘里望过去,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峡春山居图”。
这是三月的雷。再看十月的雷:
巫峡中霄动,沧江十月雷。
龙蛇不争蛰,天地划争回。
却碾空山过,深蟠绝壁来。
何须妒云雨,霹雳楚王台。
秋雷可不像春雷那么温馨,它生硬而又强悍,成熟而又饱满。如果秋雷是一个金刚巨人,那么春雷则是一个窈窕淑女。在诗人的笔下,雷在“动”,闪电在“划”,霹雳之声在“碾”过空山绝壁,天底下哪里还能看到如此惊心动魄的大气象。
四
自公孙述筑白帝城后,城的面积不断扩大,主要是向西北延伸。唐设夔州,州府仍然在老白帝城。当时的夔州管辖周边包括云安在内的几个县。到北宋初年,夔州府衙迁至瀼西,从此老白帝城逐渐荒废。杜甫在夔州城先后住过三个地方:西阁、瀼西、东屯。西阁在老白帝城临江边,是他刚去时借住的。瀼西在梅溪河口之西,邻近人口稠密的西市。东屯在白帝老城东北约十里,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杜甫诗里记载:“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北江南春冬花”,诗中的数字可能有些夸张,但能看出夔州城当时已是不小的城市。
杜甫在瀼西时种有四十亩柑橘园,他曾经作诗道:“柴门拥树向千株,丹橘黄甘此地无。”“此地无”意思是此地独一无二。夔州地自古出柑橘,直到今天,“奉节脐橙”仍然远近闻名。
他家前后种了很多蔬菜,“畦蔬绕茅屋,自足媚盘飧”。还养了几十只鸡,这些鸡除了自家吃,还拿到市上去卖。一次,家仆缚鸡,弄得满屋鸡犬不宁,见状他写了一首《缚鸡行》: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原来卖鸡是因为它们到处觅食虫蚁,可是卖了出去它们又要遭人吃,是怜惜虫还是怜惜鸡?一时找不到答案,最后还是把鸡放了。这是一首小学生都不难看懂的诗,历来很有名。它的绝妙之处不仅在于言简意赅,一语成诗,还在于提示人们有得有失,得失无分。
在东屯,杜甫种植有水稻,同时还受夔州都督柏茂琳之托,管理一 *** 官府稻田。这里曾经是公孙述屯田的地方,地势较为平坦。杜诗里有“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夔州地处山区,能有百顷良田实属罕见。杜甫在这里从事农耕劳作,不仅使全家自给自足,而且心情愉悦,享受田园生活。每年 *** ,“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到了秋天自然稻谷丰登,“秋菰成黑米,精凿傅白粲。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终然添旅食,作苦期壮观。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蔓”。看他还想分粮惠众,可见当时他家应该仓廪殷实。杜甫有一首《向夕》诗,描写傍晚江村景色,诗中写道:“畎亩孤城外,江村乱水中。深山催短景,乔木易高风。鹤下云汀近,鸡栖草屋同。琴书散明烛,长夜始堪终。”写的应该就是东屯一带。诗中提到的景物自然纯朴,恬静舒适,令人十分向往。对于夔州的山水及自然环境,杜甫很是喜欢,因为这里“山荒人民少,地避日夕佳”。但是,对于当地的民风,杜甫颇有微词,曾经给出这样的评价:“形胜有余风土恶。”
他有一首著名的诗《负薪行》,内容描写夔州妇人的遭遇,诗说:
夔州 *** 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
十有 *** 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诗中从少女到中年妇女,再到老妇人,或年老未嫁,或嫁作人妇,都肩负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地位又很低下。看得出,杜甫对当地男尊女卑、男惰女勤之情状极为痛恨。诗中刻画的夔州妇女负薪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的末尾那句提出问题:如果说巫山峡区一带的女子长得又粗又丑,那么这里为何又会是生长大美女王昭君的地方呢?显然,这是对产生负薪女现状的社会背景提出的责问。
关于夔州男人,他同样也写了一首诗,名为《最能行》:
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
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艓子。
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
欹帆侧舵入波涛,撇漩捎濆无险阻。
……
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从诗中看出,峡区男子也很勤劳能干,但他们“最能行”的就是驾船,最不行的就是读书,因而他们重商轻学,这是杜甫最不能接受的。诗的最后,杜甫同样发出质问:如果说这里没有贤才俊士,那么巫山一带为什么会有养育过大诗人屈原的宅屋?
夔州、峡区一带历来人杰地灵,民风淳厚,这里曾经是古代文明大国巴国的发祥地。由于地理条件很特殊,夔州不仅是军事重镇,而且经济状况相对较优,后者主要得益于长江往来船只大多要在此停泊,杜诗有云“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可见自古这里就是一个繁忙的码头。之所以让杜甫产生“形胜有余风土恶”的印象,除了一些地方水土的原因,如他对山地瘴气多有不适:“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南方瘴疠地,罹此农事苦”,最重要的是因为当地社会动荡,民生涂炭,民风不古,这些都是安史之乱所带来的后果。我们可以从他写当地夜景的诗里得知:“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悲惨的社会现实使夔州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男男 *** 只得忍辱负重,四处求生。
除了民生以外,杜甫夔州诗中还有许多有关当地民俗的描述。如有关民居“峡人鸟兽居,其室附层巅”一句,说的是当地人居住的“阁栏”。这类房屋依山而建,下空上住人,在峡区十分普遍。如有关饮食“粔籹”,用糯米粉煎炸而成,近似于现在的糍粑;还有“蒸裹”,现在当地人叫“叶儿粑”,用芦叶裹米粉蒸熟;另有“醪糟”,用糯米发酵而成。这些食品,至今为川渝一带大众所喜爱。
从杜甫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当时峡区的生态,很多景物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他诗中提到许多动物,比如老虎,“峡深豺虎骄”、“怪尔常穿虎豹群”、“半夜归来冲虎过”、“人虎相伴居,相伤终两存”,说明当时虎豹成群,且人虎相伴,而这种情形在峡区早已不存在。再比如黄鱼,“日见巴东峡,黄鱼出新浪。脂膏兼饲犬,长大不容身”、“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据说黄鱼身长有一两丈,重达几百斤,主要生长于洞庭湖,它们每年溯江而上,到夔州梅溪河口一带产卵,后复返。唐时这种黄鱼数量惊人,所以夔人食之如家常便饭,甚至还将鱼的脂膏喂狗。今天无论在峡区还是在洞庭湖,都见不到这种鱼了。诗中提到的“乌鬼”,就是乌龟,夔人养之主要用于占卜,也兼食用。此外,杜甫以动物为题作的诗还有《猿》《麂》《鸥》《孤雁》《鹦鹉》《斗鸡》《白小》等。
通过杜甫所写的这些诗,我们能读出他对三峡饱含深情,无论是写景还是写情,无论是写物还是写人,无论是贬斥还是褒扬,都说明他对夔州投入极大的关注,范围之广泛,观察之详细,是其他任何诗人都没法比拟的。
从诗的角度看,杜甫熟练地运用诗的技巧,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诗的表现形式。他之所以是诗圣,并不因为他是圣人,而是因为他让诗走出圣坛,深入大众,使普通百姓读得懂诗,成为诗的信众。因此,他的诗贴近于现实,贴近于生活,几乎做到“一切平凡皆可诗”、“世间一切皆是诗”。宋人张戒曾对他的诗作过概括:“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或旧,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这样的评价再贴切不过了。
五
政论诗是杜甫诗当中更具特色的,他的夔州诗也同样如此。尽管在夔州期间杜甫置身于山水田园之中,但他没有李白高山流水、夏云舒卷的写意,也没有王维青山望断、踏雪寻梅的情愫,更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志存南山的超然。在他看来,山水和草木不过是沧海桑田在他眼前的浮云,孤独和无奈不过是炎凉世态在他身上的掠影。因此,再偏僻、再寂静,他都会让心放飞远方,跟随那些人世间的纷纷扰扰而跌宕起伏。杜甫出身于仕宦之家,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官至镇南大将军、都督,封当阳侯,同时还是一位大学问家,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传世。他的祖父杜审言曾任初唐国子监主簿,也是著名的诗人。正是这样的家庭背景,使他从小树立了“奉儒守官”的观念,立志“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再加上他青少年时期恰逢盛唐,目睹了开元盛世,因而激发了对政治的热情和为国为民效力的决心。
但是,短暂而又坎坷的官场生涯,以及安史之乱后国家的乱象,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失望和悲愤之中与朝廷、政治渐行渐远。安史之乱是唐王朝从繁荣走向衰败的转折点,也是杜甫心中永远的痛。他在夔州写的《虎牙行》中,描述了这场人祸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渔阳突骑猎青邱,犬戎锁甲围丹极。八荒十年防盗贼,征戍诛求寡妇哭。”
为什么会发生这场乱局?之后又为什么会连年民不聊生?杜甫虽是诗人,但他曾一度处于政治漩涡的中心,因而看得清楚,自有评判。
他认为,原因除了朝廷荒 *** ,还在于诸将无能。他在夔州写了著名的《诸将五首》,内容述及吐蕃和回纥入侵、安史之乱后农事不兴、边远不修、蜀治乏力,这里摘录其中两首: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
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
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诗中以犀利的笔伐、铿锵的词句,指责将领玩忽职守,置社稷民生于不顾。这组诗,与其说是针砭时弊的激文,不如说是抒发政治抱负的自我表白。
他曾经做过朝廷命官,尽管官职卑微且多不顺,即使在距离京城遥远的夔州,他仍念念不忘,“回首忆朝班”。对自己为何官运不济,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曾说自己是“乾坤一腐儒”,到了夔州后,有足够时间静心思考,进一步明白:“达士如弦直,小人似钩曲。”这句诗出自东汉的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那么他是什么人呢?他写道:“曲直吾不知,负喧侯樵牧。”很明白,他搞不懂那些曲直是非,只知道晒晒太阳,等候那些樵夫和牧童归来。说到这里,不免想说几句有关文人从政的话题。历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关心国家政治,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训条,积极入世,涉足宦海。殊不知,官场有它特定的游戏规则,这与知识分子的人格与良知是格格不入的。官场属于政治家,一般说来,知识分子与政治家的区别在于:前者在岸上,后者在漩涡中;前者善于评论,后者善于利用评论;前者置身于政治,却总想超然物外,后者凌驾于政治,却能玩于股掌之中。一个人既想守持知识分子的人格,又想按政治家的规则行事,结果往往不是什么角色都不像,就是什么事情都办不好。
杜甫之所以仕途屡屡受挫,就因为他身上知识分子的人格和良知过于彰显。这可以从他对上层权贵的刚正不阿和对下层民众的深切同情中看出来。
恐怕很难找到一个人能和杜甫相比,一生中写了那么多忧国忧民的诗作。他这方面的诗多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安史之乱前后国家景象的强烈对比,以及他在逃亡和流离过程中的耳闻目睹,都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以至于他遏制不住要大声呐喊。当然,诗人的呐喊不是用嘴,而是用他的笔来完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初期描绘的中原凄凉景象。时隔十年,当他来到夔州,景况并没有多大改变。他写道:“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多年战乱,百姓十存其一,连可怜的寡妇也被剥削殆尽,秋日的原野上有哪个村子不是哭声一片。
正因为百姓生活极度贫困,他对当地民众十分同情。
我们从他的一首诗里读到这样一件事,事虽小,却很感人。他从瀼西搬到东屯后,就把原来瀼西草堂租给了一个吴郎。草堂院子里有几棵枣树,杜甫在时枣熟了任由邻人来打,而吴郎进住后便筑篱防范,杜甫看后很不满:“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我这院子里的枣一向是任由西边邻居采摘的,何况人家是一个无食无儿的寡妇。“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她不是贫困难忍哪会如此?她恐惧你,你该对她好些才是。
在一般人看来,即便是邻居,外人到自家院子打枣,这是有悖常理的,说得不好听是偷枣,所以吴郎筑篱也没什么错。但是,在杜甫眼里,这个邻居“无食无儿”,她的家境一定很“困穷”,正因为如此,他才反问吴郎:她为生活所迫,饥饿难忍之下打几个枣又如何?你的善良之心又何在?
接下来他又说道:“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她摘邻家的枣要提防你这个远客已经是多余,你反倒加固篱笆来防她未免也太较真了。这句话,想必那位吴郎看了一定会无地自容。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杜甫还要抓住不放,推而论之:“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听她诉说官府征敛已使她穷到骨头,想想这些年兵荒马乱有谁不泪满巾盈啊!
就是这么直白的语言,却把知识分子的善良禀性和文学创作的人文关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六
杜甫自那年离开华州,已过去七八个年头,这一路走来,无依无靠,穷途潦倒。相比之下,到了夔州生活还算安定。
但是,夔州毕竟是他生命之舟停靠的临时码头。在这里,他除了继续承受着忧国忧民、人生失意的巨大心理负担之外,还要面对全家老小的生计、环境的不适、身体疾病等现实的压力。
因此,在夔州的日子,杜甫的心情一直是沉重的,时常旧恨新愁涌上心头。他或仰天长叹,或低首慢吟,最后把满腹惆怅倾泻在纸上。
今天,我们在他的夔州诗中读到许多抒情诗,其中多为怀旧、咏物、伤时的诗,也不乏一些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即兴创作。
《咏怀古迹五首》写的是他对五位古人的缅怀之情,他们是:宋玉、庚信、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后两位祀奉于白帝庙,杜甫见物思人。
前三位虽不在夔州,但都与三峡有关联。宋玉是著名的战国时期楚辞赋家,庚信是南朝梁武帝至隋初时期人,先为梁臣,后出使西魏、北周,终年无归,著有许多思乡诗,这两位是史上以文见长的先贤。王昭君是从三峡走出去的汉代明妃。杜甫赞叹他们生前业绩,借古抒怀,阐发对古人的感慨。前面引用过怀诸葛亮的诗,这里摘选其中咏王昭君的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还有一组《八哀诗》,分别追忆王思礼、李光弼、严武、李进、李邕、苏源明、郑虔、张九龄。这八位是杜甫的同时代人,有些还是他的至交或益友,只不过都先于他而过世。杜甫深切怀念他们,作诗为他们立传,寄托自己的哀思。
除了为他人立传,他也用诗为自己立传,写了《壮游》《昔游》《往在》《遣怀》等诗篇。其中《壮游》诗写他从年幼时期一直到夔州的经历,内容翔实,为后人对他和对唐朝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史料。
一般人写自传要到晚年,杜甫当年才五十五岁,这样的年龄即使在唐代也还算不上晚年。多年的奔波,举家流离颠沛,早已使他心力交悴、未老先衰,年过半百已是满头白发。在夔州期间,他身患肺病、糖尿病、风痺等病,还有眼疾、半耳聋。因此,他的确感觉自己老了,所以才要为他人、为自己立传,紧紧抓住为时不多的光阴。
正是有了这样的心态,平日里哪怕一点小事,也会勾起他对过去的回忆,触发他心灵的伤痛。
一次他在朋友家里看人舞剑,这是唐中兴时期梨园弟子的一种剑舞,舞者叫李十二娘。她的师傅是早年赫赫有名的公孙大娘,杜甫小时候曾看过她的剑舞,虽然那时候他只有六岁。儿时的光景他至今依然记得,当年公孙大娘风姿绰约,观者如潮。然而眼前,她的弟子孤零惨淡,四面萧瑟,这不免使他黯然神伤。他回去后作了一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加上序很长,这里摘录几句: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不难看出,诗中有对昔日玄宗王室的指责,有对往日歌舞升平的回忆,有对眼下满目疮痍的感伤。后面一句的意思是,金粟山(在陕西蒲城县,有埋葬玄宗的泰陵)南面的棺木已经腐朽,瞿塘峡这里的石城也是草木萧瑟。这个时空呼应,既描写了过去几年唐朝的江河日下,也点出了自己今不如昔。
还有比这更小的事令他伤感的。一天晚上,一只萤火虫飞到屋里落在他身上,由此便勾出他的一段愁来:
巫山秋夜萤火飞,疏帘巧入坐人依。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前星宿稀。
却绕井栏舔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
一只萤火虫落在身上,一般人抬手挥去便罢,可他惊觉一屋子的琴书都被它照得阴冷。再往外一看,屋檐上还飞得有,它们与天上点点繁星搅在一起;院子里井栏旁也有飞的,它们映在水里仿佛数量增添了许多;偶尔还有飞过花丛,它们与花蕊交相生辉。这么夸张地写了一通萤火虫,它们却不是主体,主体是看客,是沧江边的一个白发老叟。他犯愁的是,如何才能不与这些萤火虫年复一年地待在一起。的确,杜甫在夔州(算上云安)经历了三个秋天。一只萤火虫已使他愁上眉头,那么,漫天的秋色更会让他觉得愁云重重。秋天历来是诗人感伤的季节。许多诗人都写过悲秋的诗,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悲秋,刘禹锡就写过一篇《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对于杜甫来说,秋天是一个大悲大美、大觉大化的季节。一阵西风、一片落叶、一轮清月、一声鸟鸣,都会激起他的点点秋愁,他再将它们汇聚起来,演绎成一曲宏大的秋天悲怆交响曲,奏响在三峡的上空。
他的秋诗最著名的就是《秋兴八首》。这 *** 诗凝聚了他对秋天的深厚情感和由秋引发的深切感慨。诗中有写夔州秋色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有写见秋怀旧、思念故园的:“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有写望秋兴叹、顾影自怜的:“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彩笔昔曾千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由秋而瑟,由秋而故,由秋而暮,把秋天与寻常人家的生活、天地的轮回、山水的苍寒、故国的落寞、岁月的消逝等系结在一起,诗人禁不住万念俱悲。他悲盛唐已去,悲世道沧桑,悲民众疾苦,悲自身老矣。
《秋兴八首》是一首有史以来咏秋的大作,是杜甫诗也是唐诗中精彩的华章。尽管诗的词语悲泣,伤时忿俗,却格调高雅,气势磅礴。
八首诗既 *** 成篇,又浑然一体。后人将这组诗镌刻在白帝庙观景亭内八角形的石桌上,据说此桌是诸葛亮夜观星象之地。想来这两位作古的伟人冥冥中一边观天象,一边论韵律,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秋夜是秋景中最寂寞、最清冷的部分,杜甫悲秋,对秋夜更是愁上加愁。他写了多首以“夜”和“月”为题的诗,先来看这首《江月》: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 *** 。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烛灭翠眉颦。
诗采用对景的手法,突出月下愁思:一边月光荡漾,一边倚楼愁煞;一边浓露遮影,一边月掩星河;一边颦眉吹烛,一边久客沾巾。
诗写得哀婉而又凄美。
再看这首《月》: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同样月照江面,反射入楼,但上一首是满月,这一首是残月;上一首写月下人愁,这一首写月上嫦娥愁。苏东坡曾经把“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赞为“古今绝唱”。
在这类诗中,我特别喜欢这首《月圆》。先看上半首: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明月满楼,门扉晃动,原来是江波使返照的月光摇摆不定,连席上的织锦花纹都更加美丽。这么美好的月光,往下要给很多诗人一定会续出“月下花前”、“弄月吟风”来,可杜甫不会。看他的下半首: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明月令他想到了什么?他想到了故园,想到了此时彼处月下的松桂,由此发出“万里共清辉”的感叹。这样的情境,这样的诗句,人们不禁会想起谢庄的“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的“天涯共此时”、苏东坡的“千里共婵娟”,相比之下,杜甫诗句把月夜的恢楚与苍凉刻画得更充分、更完美,不仅如此,他把月与自身联系起来,从月的凄清到自我的凄凉,再到对遥远故乡的苦思冥望,这就更加渲染了月夜的悲愁。
寓居夔州,杜甫比谁都更清楚,他只是在外乡流浪的游子,他的心里一刻也没有放下故土中原。宋玉曾说过:“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每当夜深人静,寒月高悬,他默默地遥望北方,阵阵酸楚扑鼻而来,这时候他会把羁旅之伤转向笔头:“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我今远游子,飘转混泥沙”、“为客何时了,悲秋向夕终”、“风月自清夜,江上非故园”。
人到桑榆,拖着一家老小,安无定所,这的确令人悲伤。然而杜甫心中有比这更大的痛,那就是他早年的志向一直未能实现:“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尽管穷途、多病,却仍心系朝政。从杜甫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岁月无情,志断心愁更催人老。在夔州,杜甫深感自己到了垂暮之年,时常老泪纵横。“老夫悲暮年,壮士泪如水”、“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有时甚至感到来日无多,“时危人事急,风逆羽毛伤”、“老身须付托,白骨更何忧”。他担心自己客死他乡,希望能落叶归根,“松柏邙山路,风花白帝城”。邙山在河南偃师北,杜家的祖茔就在近旁,杜甫但愿百年之后也能去那里,与先祖相伴。
可惜,杜甫的这个心愿没有能实现。他在七六八年春离开三峡后,转去荆湘之间漂泊,不到三年便在那条小木船上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家人把他安葬在汨罗江畔,与古代大诗人屈原隔江相望。
微信号
Wang13795530723
标签: #长虹脐橙图片大全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