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柑橘枝条病害图谱大全图解(柑橘主要病害及防治 *** )

admin370
󦘖

微信号

WWW2450711172

添加微信

本文目录一览:

柑橘主要病害与防治是什么?

1.柑橘黄龙病 柑橘黄龙病(见图2-1)又称黄梢病,为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三省(自治区),云南、四川、湖南、江西、浙江部分地区也有发生, *** 省称为立枯病,国外部分国家也有发生,幼龄树发病以后1~2年内死亡,老龄树则在3~5年内枯死或丧失结果能力,严重流行时,往往 *** 柑园在几年内全部毁灭。而在病区,周围没有老果园的新植园可在定植 *** 年后严重发病。

图2-1 柑橘黄龙病

1.缺素型黄化叶 2、3、4.斑驳型黄化叶

(1)症状 初期病树“黄梢”和叶片斑驳是黄龙病的典型症状。刚发病时,绿色的树冠上有几枝或少部分新梢的叶片黄化,呈现明显的“黄梢”。这种“黄梢”常出现在树冠顶部和外围。随之,病梢的下段枝条和树冠的其他部位的枝条相继发病。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梢发病最多,春梢发病次之。夏、秋梢发病时,抽生的枝条,往往新梢不转绿即成“黄梢”,叶片呈均匀黄化或呈现斑驳型黄化。春梢发病是在当年新抽的春梢正常转绿后,随着春梢老熟,叶片从叶脉开始褪绿,逐渐扩大,形成斑驳状黄化。

形成黄梢的黄化叶片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均匀黄化叶片。在初期病树和夏、秋梢发病的树上多出现,叶片呈现均匀的浅黄绿色,而这种症状在枝上存留时间短。因此,在田间较难看到。②斑驳型黄化叶片。叶片呈现黄、绿相间的不均匀斑块状,斑块的形状和大小不定。从叶脉附近,特别易从中脉基部和侧脉顶端附近(即叶绿部)开始黄化,逐渐扩大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最后可使全叶呈黄绿色的黄化。这种叶片在春、夏、秋梢病枝上,以及初期和中、晚期病树上都较易找到。③缺素型黄化叶片。又称花叶,此类型叶脉及叶脉附近叶肉呈绿色而脉间叶肉呈黄色。与缺乏微量元素锌、锰、铁时相似,这种叶片出现在中、晚期病树上。以上三种类型,因斑驳型黄化叶在各种梢期和早、中、晚期病树上均可找到,症状明显,故常作为田间诊断黄龙病树的依据。

除叶片黄化症状外,病树还有落叶,不定时抽梢,梢短而弱,叶小,有的品种中脉肿大突起,局部木栓化开裂。病树树冠稀疏,枯枝多,植株矮小,病树开花早而多,花瓣较短小,肥厚,淡黄色,无光泽,小枝上花朵往往多个聚集成团,广东称为“打花球”。坐果率低,果实变小,畸形(如变长或果形歪斜),有的品种(如福橘,十月橘等)的果蒂附近提早变橙红色,着色不均匀,福建俗称“红鼻子果”。初期病树根部正常,后期则出现烂根。腐烂从须根开始,逐渐腐到大根,木质部发黑,根皮脱落。

(2)病原 关于黄龙病的病原,20世纪50年代根据嫁接传病试验的成功结果,确认是一种病毒病害。60年代,根据在指示植物墨西哥来檬和麻疯柑上再现脉明,叶脉木栓化,茎部凹斑及矮化、小叶等典型的柑橘衰退病毒所致的症状,认为其病原很可能就是国外的柑橘衰退病毒。但根据两者的症状,寄主感病性和地理分布的差异,有人认为两者病害不同,后被电镜观察结果所证实。70年代,人们通过浸泡接穗和树干注射等 *** 试验,发现黄龙病病原对四环素族抗菌素敏感,认为其病原不是病毒而是类菌原体,后来有人将病叶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在病叶叶脉韧皮部组织中看到了病原,大小为150~650纳米,具有20纳米界限膜,而常规的类菌原体膜的厚度小于20纳米因而认为应列为类细菌。

黄龙病病原除对四环素族抗菌素敏感外,对青霉素也敏感,热处理也有明显疗效。病接穗用1000毫克/升四环素或青霉素浸泡2小时后嫁接,培育出来的苗木全部或大多数不显症状,病苗用49℃温热空气处理50分钟,可以恢复正常,热治效果可保护50~60个月以上。

(3)发病规律 病原可以通过嫁接传播,但不能通过汁液摩擦和土壤传染,如果在有病的树上嫁接繁殖,那么育出苗木一般都是带病的,黄龙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就靠带病接穗或带病苗木的调运。某些迹象表明,种子也有可能传播。田间自然传播媒介为柑橘木虱,柑橘木虱吸食树汁液后,又转去健树吸食而传播,病原体在木虱体内的循回期约20天至1个月,最短为2天。3龄以上的幼虫及成虫均能传播。

(4)防治 *** 药剂防治可以减轻黄龙病的症状,但不能根除,必须实行综合防治。①寻找新的 *** 和抗性材料选育抗性柑橘砧木和接穗品种。②加强柑橘木虱的检测与防治,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黄龙病流行的重要环节。应用黄色粘板不仅能监测木虱,研究其生物学和生态学,而且也能对柑橘木虱天敌的消长规律进行研究,再辅以柑橘木虱寄主植物——九里香的诱集,效果会更好,成虫和若虫都能捕到。通过监测严格控制柑橘木虱做到基本消灭。防治柑橘木虱主要靠喷药,药剂有:4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20%敌百虫结晶8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400倍液,200倍鱼藤浸出液,松脂合剂15~20倍液,对若虫,成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③严格实行检疫制度。禁止病区的接穗和苗木流入新区和无病区。新区一律用无病苗木和接穗,对来路不明的苗木,不论其质量好坏和有无症状表现。应按植物检疫条例予以烧毁。④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根据病害的病原特性和传播特点。无病苗圃更好选在没有柑橘木虱发生的非病区,如在病区建圃,必须要有隔离条件,即苗圃周围距离柑园应在5千米以上,有天然条件(如山区、林区)阻隔更好。在建圃之前,还应铲除附近零星的柑橘类植物或九里香等柑橘木虱的寄主。

2.柑橘疮痂病 柑橘疮痂病(见图2-2)是我国中 *** 带和北 *** 带柑橘生长区的一种常见病害。浙江、福建、 *** 、江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自治区)均有发生。叶片受害引起落叶,枝梢受害生长不良,果实受害容易脱落,或病果小而畸形,品质差。

(1)症状 本病主要为害新梢,叶片和幼果,也可为害花器。受害叶片初现油浸状小点,随之逐渐扩大,呈蜡黄色至黄褐色,后变灰白至灰褐色,形成向一面突起的直径0.3~2毫米的圆锥形疮痂状木栓化病斑,似牛角或漏斗状,表面粗糙。叶片正反两面都可生病斑,但多数发生在叶片背面, *** 透两面,病斑散生或连片,为害严重时使叶片畸形扭曲。

图2-2 柑橘疮痂病

1.病叶 2.病果 3.病斑放大 4.病原菌

新梢受害症状与叶片相似,但突起不明显,病斑分散或连成一片,枝梢短小扭曲。花瓣受害很快脱落,果实受害后,在果皮上常长出许多散生或群生的瘤状突起,幼果发病多呈茶褐色腐烂脱落,稍大的果实发病产生黄褐色木栓化的突起,畸形易早落,果实大后发病,病斑往往变得不大显著,但皮厚汁少;果实后期发病,病部果皮组织一大块坏死,呈癣皮状剥落,下面的组织木栓化,皮层较薄,久晴骤雨常易开裂。

(2)病原(Sphaceloma fawcetti Jenk)是一种真菌,属半知菌,具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有性阶段在我国尚未发现。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分子孢子盘上密集排列着分子孢梗,分生孢子梗短,呈圆筒形,末端较细,具0~2个隔膜。分生孢子顶生,单胞,无色,长椭圆形,卵形或呈肾形,两端各含有一个油点。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叶上越冬,翌年春季阴雨多湿,当气温达15℃以上时,老病斑上的菌丝体开始活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萌发芽管侵入春梢嫩叶、花和幼果,病菌可继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远距离传播则通过带病的苗木和接穗。

柑橘不同种类和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橘类最易感病,酸橙、柠檬、枳壳、柑类、柚类等次之,甜橙类抗病力强,而部分甜橙品种和金柑可以免疫。柑橘组织的老嫩程度亦与抗病性有关。通常在新梢幼叶尚未展开前最感病,叶宽达1.65厘米左右即具抗病力,落花后不久的幼果期也最易感病。当新叶幼果老熟时,不易感病。温湿度对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决定性的影响,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5~24℃,更佳温度为20~21℃,超过24℃即停止发病,故该病在春梢和幼果期发生严重,夏秋梢高温干旱,一般都不易发病。在适温范围内连绵阴雨或清晨露重雾大,有利于病菌萌发侵入,导致该病的大量发生。

(4)防治 *** 对该病的防治应采用以化学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①药剂防治喷药保护的重点是嫩叶和幼果,在春梢新芽萌动至芽长2毫米前喷药保护春梢,在谢花2/3时喷药保护幼果。药剂可选用:0.5%~0.8%倍量式波尔多液,70%普菌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30%氧氯化铜6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300~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苯菌灵(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铜皂液( *** 铜0.5千克,松脂合剂2千克,200千克)。根据病情具体情况来定喷药次数,一般10~15天喷一次。②减少菌源,结合冬春季修剪,剪除枯病枝叶和过密郁闭枝条,并清除地面枯枝落叶,减少初侵染来源。③加强肥水管理,及早预防其他病虫,促树势健壮,新梢抽发整齐,可增强抗病力。④新建果园时,选用无病苗木,病区接穗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泡30分钟,有良好的杀菌消毒效果。

3.柑橘炭疽病 柑橘炭疽病(见图2-3)在柑橘产区普遍发生,可引起落叶、枝梢枯死、枝干开裂及果实腐烂。

图2-3 柑橘炭疽病

1.病叶 2.病枝梢 3.病果 4.病原菌

(1)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枝梢,果实,也为害苗木大枝,主干,花及果梗。叶片发病一般分慢性型(叶枯型)和急性型(叶斑型)两种。慢性型多发生于老熟叶片和潜叶蛾等造成的伤口处,干旱季节发生较多,病叶脱落较慢。病斑多发生在边缘或叶尖,近圆形成不规则形,直径3~20毫米,浅灰褐色,边缘褐色,与健部界限十分明显。后期或天气干燥时病斑中部干枯,褪为灰白色,表面密生稍突起,排成同心轮纹状的小黑粒点。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黑粒点中溢出许多橘红色黏质小液点。急性型主要发生在雨后高温季节的幼嫩叶片上,病叶腐烂,很快脱落,常造成全株性严重落叶。多从叶缘和叶尖或沿主脉产生淡青色或暗褐色小斑,颇似热水烫伤。迅速扩展成水渍状波纹大斑块,一般直径可达30~40毫米。在病斑上有时产生朱红色带粘性的小液点。有时呈轮纹状排列。病叶易脱落。

枝梢上症状有两种,一种是由梢顶向下扩展,病部褐色,逐渐最后枯死,枯死部位与健全部位分界明显,枝条死后呈灰白色,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点。另一种是发生在枝梢中部,从叶柄基部腋芽处开始。病斑初为淡褐色,椭圆形,后扩大为长梭形。当病斑环割枝梢一周时,病梢随即枯死。花部发病,在开花后雌蕊的柱头受害,变褐腐烂,引起落花。

果梗受害,初时褪绿呈淡黄色,其后变褐干枯,呈枯蒂状,果实随之脱落。幼果发病,初为暗绿色油渍状不规则病斑,后扩大至全果。病斑凹陷,变黑色,成僵果挂在树上。

苗木受害,多在离地面6.6~9.9厘米或嫁接口处开始,形成不规则的深褐色病斑,导致主干顶部枯死,并延及枝条干枯。

(2)病原(Colletotrichum gloesporioides Penz)是一种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病部上的小黑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果上的分生孢子盘周围带有刚毛,深褐色,尖端透明。在枝叶的病部,其分生孢子盘一般不产生刚毛。分生孢子梗栅状排列,无色,圆柱形,不分隔。分生孢子圆筒形或椭圆形,无色,单胞,常有1~2个油球。病菌的生长适温为21~28℃,更低为9~15℃,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2~27℃,更低为6~9℃。

(3)发病规律 该病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枝、叶、果上越冬,翌年春季,病组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或昆虫传播,萌发侵入为害,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扩展,引起组织病变。

该病在柑橘整个生长季节中均可为害,但一般春梢发生较少,夏梢和秋梢发生较多。在正常气候条件和一般中上管理水平的柑橘园中很少显症发病,但在健康植株的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外表均普遍存在大量附着孢,当气候异常或栽培管理粗放或其他病虫为害,导致树势衰弱时,就能引起分生孢子萌发芽管,附着孢萌发一根纤细的侵入丝,侵入表皮细胞,发育为菌丝,并扩展蔓延,直至显示症状。

(4)防治 *** 根据此病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为重点的综合防治的措施。①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是本病防治的关键。可根据各地果园的实际情况,对症下病。例如,扩穴,深翻,种绿肥,增施有机肥,增补磷、钾肥,补充微肥,注意及时排灌,注意修剪,及时对其他病虫害进行防治等。其次,冬季要清园,剪除病枝梢、病果,清除地面的枯叶、落叶、病果,减少菌源。②喷药保护。在春、夏、秋梢期及冬季各喷一次,在发病初期进行喷药保护,从而减少或阻止它直接侵入和形成附着孢。常用的杀菌剂都能有效阻止病菌分生孢子萌发,药剂有:0.5%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800~1000倍液,40%灭病威500倍液,25%炭特灵乳剂500~600倍液,茶枯粉加井冈霉素(同茶枯粉1~1.5千克加水2.5千克煮沸,冷却后过滤,再加47.5千克水,加入50克井冈霉素和2克食盐,充分溶解,发病初期和采果前1个月使用)。

4.柑橘溃疡病 柑橘溃疡病(见图2-4)是柑橘的重要病害之一,为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该病在广东、福建、 *** 、广西、四川等省(自治区)严重发生,其他柑橘产区也有局部分布。植株染病后,果实受害品质降低,苗木受害,生长受阻,严重受害时,引起大量落叶,落果,造成极大损失。除柑橘外,还能寄生多种杂草。

图2-4 柑橘溃疡病

1.病叶 2.病果 3.病斑放大 4.病枝梢 5.病组织解剖 6.病原菌

(1)症状 该病为害叶片,枝梢,果实及萼片,形成木栓化突起的病斑。受害叶片,病斑开始为针头大,黄色,油渍状斑点(把叶片放在阳光下观察,很明显),后扩大成近圆形症斑,直径3~5毫米,叶的两面隆起,木栓化,表面粗糙,灰褐色,呈火山口状开裂,病斑边缘呈油渍状,周围有黄色晕环,严重时叶片早落。枝梢和果实上的病斑与叶上的相似,但病斑隆起更显著,火山口开裂更为明显,木栓化程度更坚实,硬而粗糙,一般无黄色晕环。病果只限于果皮,不为害果肉,因而病果不变形,但易脱落。

(2)病原[Xanthomonas citri(Hahse)Dowson.]该病病原菌为一种黄极毛杆菌的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圆,一端生有一条鞭毛,能运动,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好气性。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亮黄色,圆形,表面光滑,周围有狭窄的白带。在牛肉汁蛋白胨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蜡黄色,有光泽,全缘,微隆起,黏稠。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30℃,酸度适应范围为pH6.1~8.8。

(3)发病规律 病菌在叶、枝梢及果实的病斑中越冬,翌年春条件适宜时从病部溢出,借风雨、昆虫传播,经寄主的气孔,皮孔和伤口侵入。使叶片、嫩梢和果实发病。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带病苗木,接穗,果实等。

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故此病在 *** 带地区发生严重,在柑橘园以夏梢发病最重,秋梢次之,春梢最轻。果实发病较重。在沿海地区,每年经台风和暴雨后,常有一个发病高峰期,台风雨造成寄主较多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同时又便于病菌的传播,潜叶蛾为害,也有利于该病严重发生。种类和品种抗病性不同,一般橙类最易感病,柑类次之,橘类和金柑抗病。不合理施肥,施氮肥过量都能诱导病害发生,幼苗和幼龄树易感病,树龄愈大,发病愈轻。

(4)防治 *** ①执行植物检疫制度。在调运苗木,接穗、砧木、种子和果实时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件》,严禁从病区传入无病区及新区。培育无病种苗。发现病株立即砍除,同时要消灭病树周围的杂草。②疫区实行喷药保护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喷药的重点是夏、秋梢抽发期和幼果期,一般梢长1.61~3.3厘米时喷之一次药,叶片转绿喷第二次药,连续喷2~3次,保护幼果在盛花后10天、30天、50天各喷药一次。药剂有:30%氧氯化铜悬浮剂700倍液,农用链霉素700~900国际单位/毫升,50%DT可湿性粉剂(二元酸铜)700倍液,14%胶氨铜水剂300倍液,0.5%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铜皂液(CuSO40.5千克、松脂合剂2千克、水200千克),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次台风暴雨之后要及时喷药,还要加强对潜叶蛾等病虫的防治,减少病菌侵入的伤口。③加强生长季节和冬季管理。合理施肥,控制夏梢生长。冬季做好清园工作,剪除病虫枝叶,收集落叶、枯枝、落果,集中烧毁,减少病源,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喷0.5波美度石硫合剂。

生产中,溃疡病与疮痂病易混,现将它们在叶部的区别列举如下:

症状特点溃疡病疮痂病症状呈现期新梢自嫩叶伸长至嫩新梢自嫩叶抽发至嫩叶定型止叶未定型前病斑扩展深度向叶的两面穿透圆形多在叶的一面,常向叶背突起裂圆锥形突起,不开裂病斑形状呈火山口状开裂

附表

附表(续)-1

5.柑橘黑斑病 柑橘黑斑病又称黑星病,广东、福建、 *** 、浙江、四川、云南等省都有发生。此病主要为害果实,病果品质降低,不耐贮运,严重时引起落果和腐烂。除柑橘外,还能为害柚、甜橙、柠檬和香橙等果树。

(1)症状 黑斑病为害果实和枝叶,主要为害近成熟的果实,病斑为圆形小斑,直径1~5毫米,多数2~3毫米,初生红褐色小圆点,以后病斑中部凹陷,呈灰褐色至灰色或淡紫色,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边缘略隆起,暗红褐色至黑褐色,只为害果皮,不深入果肉。病斑多时可导致落果。在贮运期间,可继续发病,引起腐烂。叶片受害,发病较轻,症状与果实相似。

(2)病原 柑橘黑斑病的病原是一种真菌(Phoma citri-carpa Mcalp),属半知菌亚门。具有性阶段和无性阶段,病斑上的黑色小粒点是病菌的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近球形,黑褐色,有孔口,分生孢子器内产生两种类型分生孢子,一种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单孢、无色,另一种短杆状,两端略膨大,无色,单孢。这两种分生孢子不产生在同一个孢子器内。病菌生长的温度为15~38℃,最适温度25℃。

(3)发病规律 病果和病枝叶中越冬的分生孢子器是初侵染的来源,次年春,分生孢子器内散发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侵入嫩叶,幼果,病菌侵入后,潜育期长达3~12个月,至果实和叶片将近成熟期呈现症状。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根据广东、福建观察病菌在谢花期至落花后一个半月内侵入幼果,在7月底至8月初开始出现症状,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果实发病高峰期,11月病害基本停止发展。高温多湿的气候,发病严重。闷热不通风的果园发病严重。一般春梢发病较少,夏、秋梢发生较多,4、5龄幼树的果实发病少,7龄以上的大树发病多,而老树发病更甚。果园管理好发病轻。

(4)防治 *** 防止黑斑病应贯彻以喷药保果为主,以清洁田园,加强栽培管理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①喷药保果。掌握在落花后30~40天内连续喷药2~3次,喷0.5%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波尔多液后,要加强对螨类等的防治。②减少菌源。结合修剪清园工作,剪除病枝叶,将枯叶,落果集中烧毁。然后喷0.8~1波美度石硫合剂消毒。③加强栽培管理。要增施有机肥,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6.柑橘脚腐病 柑橘脚腐病又称裙腐病,几乎遍及世界柑橘产区。是柑橘上一种重要病害。我国柑橘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引起主干基部皮层腐烂,导致植株枯死。

(1)症状 柑橘脚腐病(见图2-5)发生在柑橘主干基部,栽植过深的幼树,多从嫁接口处开始发病,引起皮层腐烂,须根死亡。病斑大多数发生在根颈部,病皮层为不定形,病层变褐色,腐烂,有酒糟味,常流出褐色胶液,病部可达木质部。干燥时凝结成块,下雨时则被溶解冲掉。在高温多雨季节,病斑迅速向纵横扩展,向上蔓延至主干基部离地面30厘米左右,向下蔓延至根群,引起主根、侧根、须根大量腐烂;横向扩展可使根颈树皮全部腐烂,造成“环割”,植株死亡。天气干燥时,病部干枯开裂,与健部界限明显。与发病部位相应方位的树冠上,叶片失去光泽,变小。病重时,叶片变黄,叶片中脉及侧脉变黄,易落叶,随病情加重,引起整株树冠叶片病变,枝枯,树势衰弱。植株常大量开花结果,果实早落,或果小提前转黄味酸,有时病树的果实变大,果皮厚而粗糙,提早着色。

图2-5 柑橘脚腐病

1.病株 2.病根 3.病斑 4.病原菌

(2)病原 柑橘脚腐病是由几种疫霉菌引起的,据报道,在四川主要是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ur),在湖南主要是柑橘裙腐疫霉。寄生疫霉菌的,孢子囊顶生,卵圆形,椭圆形或洋梨形,有 *** 状突起,有性繁殖为异宗 *** 型,产生卵孢子。其生长发育温度为10~35℃,最适温为25~28℃。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病株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次年待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时,病斑中的菌丝继续为害健康组织,同时形成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随水流传播,再由伤口侵染新的植株。不同种类的柑橘,对此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最易感染的有柑、金橘、柠檬、甜橙、越南橘,四会柑等;中感的有香橙,大建柑、红皮山橘,年橘,汕头酸橘等;具有抗性的有枳、枳橙、枳柚、酸橙、大叶金豆、酒饼柚等。高温多雨有利于本病大量发生与流行,一般土地黏重,排水不良,栽植过深,种植过密的柑橘园发病重。人为因素或虫害造成主干基部伤口,均有利于本病发生。

(4)防治 *** 对此病应采用以抗病砧木为基础,加强栽培管理,彻底防治树干害虫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①利用抗病砧木,这是新栽果园预防该病发生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抗病砧木有枳壳,红橘,酸橙、柚等,但抗病砧木的利用应考虑更佳砧穗组合和其他病害的干扰及土壤条件等因素,例如甜橙嫁接在柚砧上,表现不亲和;枳壳对裂皮病敏感,也不耐碱性和碳酸钙含量高的土壤;酸橙衰退病敏感。因此,对抗病砧木的选用,要考虑各种因素,因地制宜,避免顾此失彼,同时用抗病砧木嫁接时,还需适当提高嫁接口位置。②更换砧木,在已感病砧木的植株基部,选择不同方位靠接3株抗病砧木,结合修剪,挖除烂根和进行根外施肥等措施,促进病树恢复健康。这种 *** 应用于幼年树,效果明显。③药剂 *** ,发病季节,普查田间发病情况,发现病树要把根颈部土扒开,刮除腐烂部分,纵刻病部,深达木质部,刻道间隔1厘米;然后涂25%甲霜灵(雷多米尔、瑞毒霉、甲霜安)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90%三乙磷铝(疫霉灵、疫霜灵、乙磷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据报道,清除腐烂部分后,外涂100~500毫克/升多效霉素,有较好防治效果。部分地区果农治病经验是刮除病树后,挖除树干基部带菌泥土,填上河沙新土,经4~6个月,就会治愈,长出大量新根。④加强果园管理。搞好排灌 *** ,防止果园积水;要及时防治天牛、吉丁虫等;农事 *** 作,应避免损伤基部树皮。合理密植,及时间伐,让果园通风通光,降低空气湿度,减少本病发生。

7.柑橘树脂病 柑橘树脂病(见图2-6)又称流胶病,因症状、受害部位和时期的不同,又有蒂腐病、砂皮病、黑点病等名称,主要为害枝干,叶片和果实,尤其枝干受害,引起皮层腐烂,导致枝枯树亡。本病在国内分布很广,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及四川等省(自治区)均有发生。

图2-6 柑橘树脂病

1.砂皮病果 2.砂皮症状放大 3.枝干流胶症状 4.砂皮病叶 5.病原菌

(1)症状 树脂病的症状,常随为害部位及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差异。①流胶和干枯枝干受害后,引起皮层坏死,初期呈现暗褐色油渍状病斑

各位老师,这是柑橘上面的什么病?怎么防治?

有柑橘炭疽病,炭疽病在高温多雨期严重,炭疽病属于弱寄生性病菌,果树长势弱的易感病,全园可发生,3~7月和9~10月是盛发期,春梢期:春梢抽出不到1cm时用25%苯甲溴菌腈复配加70%代森联800倍防治,保果期隔20天左右连续喷2~3次,用40%苯甲肟菌酯复配稀释1500倍、预防和促进枝梢老熟健壮, *** 用45%咪鲜胺微乳剂1500倍。

夏梢期:用25%苯甲溴菌腈复配1000倍、20%氟硅唑咪鲜胺复配稀释2000倍或者45%咪鲜胺微乳剂1500倍。

秋稍期防治选用45%氟环唑嘧菌酯复配稀释 *** 0倍

加急 :柑橘树叶子变黄,有的整棵死亡什么原因?但叶子上和树上没有发现有害虫

柑橘营养不良首先会再叶子上表现出来,叶子变黄一般情况是缺乏某种营养元素,当缺失过多的时候就会导致病害以致于整棵树死亡,我这里有套柑橘缺素图谱,奈何本人级数太低,不能上图,这里给你简单介绍一下柑橘的水肥管理及缺素症状的表现形式:

一、柑橘的营养需求特点1、柑橘是热带 *** 带多年生常绿果树,一年中一般可抽生春、夏、秋3次梢,在气候条件适宜时,还会抽生冬梢。由于四季常绿和多次抽梢,故柑橘树的需肥量比落叶果树更大,而且大量越冬叶片贮藏的养分还会对植株翌年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对秋季树体的营养供给,增加叶片的营养贮藏水平,为树体可持续地优质丰产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2、柑橘树的寿命一般可达数十年,在不同的生物学年龄,树体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如在幼树期,因为枝梢旺盛生长和树冠迅速扩大,此期对氮肥的需求量更大。在初结果时期,树体的生长重心由树冠转变为开花结果,因此要求适量限制氮肥的施用,增加钾肥和磷肥的比例。而在结果盛期,由于树龄不断增大,结果较多,营养生长逐渐减弱,为了恢复生长势,延长盛果期年限,需补充较多的氮素营养。3、柑橘类果树的种类、品种繁多。有些树冠高大,叶大果大(如柚类),有些植株矮小,枝叶生长量和果实体积都较小(如金柑、砂糖桔等)。因其结果特征的差异,不同品种对营养供给水平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主要柑橘种类的需肥量的大小,大致为脐橙椪柑普通甜橙温州蜜橘。4、研究表明:三峡库区橘园营养元素失衡缺素占99%,土壤肥料因素成为柑橘低产的首要原因。

目前,库区柑橘除钼含量正常外,普遍缺锌,镁、锰、硼、硫等元素丰缺失衡导致的花叶黄化比较普遍;一些果园凭经验盲目使用氮肥、钙肥等加剧了元素丰缺失衡;

有的不顾柑橘需磷较少,长期过量施用或滥用磷元素等,导致过剩流失和叶面、果面绿藻蔓延;

加上元素间的拮抗,如:钙镁钾拮抗,导致部分果园缺素加剧,甚至大量落叶落果。

氮(N)

作用:供应 *** 器官 *** 和发育、春季发芽、抽梢和开花结果

氮过量:果实皮厚,果小,转色慢,糖度低,叶色浓绿,夏秋梢旺盛,多为徒长枝梢。

缺氮:叶片发黄,叶均匀变为淡绿色,伴随着氮从叶片中转移出去维持新的生长。 柑橘 缺磷 新梢生长停止,小叶密生,叶上有坏死斑点,老叶青

施肥措施:适量施用氮肥

磷(P)

作用:细胞 *** 活动必要的营养元素

磷过量:磷过量会抑制果树对其它营养元素的吸收

缺磷:新梢生长停止,小叶密生,叶上有坏死斑点,老叶青铜色,枝和叶柄带紫色,果实质粗、皮厚,疏松,未成熟即变软。

施肥措施:适量施用磷肥

钾(K)

作用:促进糖类合成和促进糖向果实移动,起着“泵”的作用

钾过量:抑制果树对其它营养元素的吸收

缺钾:抑制树体生长,全株生长衰弱。叶片变小、波皱变黄。果实发育不良,品质变劣,着色不良,产量低。

施肥措施:适量施用钾肥

钙(Ca)

作用:细胞壁的组成成分,防止细胞和细胞中的物质外渗

钙过量:抑制果树对其它营养元素的吸收

缺钙:春叶先端黄化,然后扩大到叶缘部位,病叶叶幅较窄,呈狭长畸形,黄化病叶提前脱落,树冠上部常出现落叶枯枝。生理落叶裂果落果严重,座果率低。

典型病害:黄化症

施肥措施:增施含螯合态钙的叶面追肥,稀释浓度800—1000,均匀喷洒

镁(Mg)

作用:叶绿素的中心元素,促进磷酸移动

缺镁:病叶与中脉平衡的叶身部位先黄化,黄化部位多呈肋骨状。叶片先端和叶基部常保持较久的绿色,呈倒三角形。

典型病害:滞黄病

施肥措施:增施叶面追肥,更佳选择:内含螯合态镁的多元素水溶性追肥,稀释800—1000倍均匀喷洒

硫(S)

作用: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酶成分。促进氧化还原、生长调节,参与叶绿素形成和糖类的代谢

缺硫:新梢叶全叶发黄,叶片变小,病叶提前脱落,老叶保持绿色。病叶主脉较其他部位稍黄,尤以主脉基部和翼叶部位更黄,并易脱落,抽生的新梢纤细,多呈丛生状。

施肥措施:可施用石膏和石硫合剂残渣,也可叶面喷施 *** 盐溶液,如0.3% *** 锌

铁(Fe)

作用:氧化酶成分,对叶绿素的形成必不可少

缺铁:叶片主脉绿,其它部位失绿黄白化,嫩叶变薄,失绿依次向上加重,病叶呈清晰网目状花叶,严重的叶缘烧灼、干枯、提早脱落,形成枯梢或秃枝。几经反复导致整株衰亡。

典型病害:“黄叶病” 与“黄化花叶病”

施肥措施:铁肥

常用绿矾(FeSO4·7H2O)。把绿矾配制成0.1~0.2%的溶液施用。

锰(Mn)

作用:酶的活化剂,叶绿体的成分。在叶绿素合成中起催化作用

缺锰:幼叶淡绿呈细小网纹,随老化网纹变为深绿,脉间浅绿,在主脉和侧脉现不规则深色条带,严重时叶脉间现不透明白色斑点,呈灰白色或灰色,病斑枯死,细小枝条死亡。

施肥措施:锰肥

常用的是 *** 锰晶体(MnSO4·3H2O),含锰26~28%,是易溶于水的粉红色结晶。一般用含锰肥0.05~0.1%的水溶液喷施。

锌(Zn)

夏季柑橘枝条病害图谱大全图解(柑橘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作用:碳酸酐酶组成成分,促进碳酸的分解,增强光合作用,参与生长激素先驱物质色氨酸的形成。在叶绿素合成中不可缺少

缺锌:病叶直立、窄小,出现淡绿至黄色斑点。新梢纤短,枝叶呈丛生状,小枝枯死。果实小,果皮光滑变厚,着色不良,果肉汁少、味淡。

施肥措施:锌肥

主要是七水 *** 锌(ZnSO4·7H2O,含Zn约23%)和氯化锌(ZnCl2,含Zn约47.5%)。它们都是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施用时应防止锌盐被磷固定。用0.01~0.05%的ZnSO4·7H2O溶液作叶面追肥。

铜(Cu)

作用:酶的成分。叶绿素的形成必不可少

缺铜:叶片失绿畸形,嫩枝弯曲呈"S"形,叶片大,叶形不规则,主脉扭曲。严重时叶和枝先端枯死,嫩枝树皮出现水泡,雨季流胶,最后病枝枯死。果小易裂、易脱落。

典型病害:“枝枯病”与“夏季顶枯病”

施肥措施:铜肥

常用的是五水 *** 铜(CuSO4·5H2O),含铜24~25%,是易溶于水的蓝色结晶。一般用0.02~0.04%的溶液喷施,或用0.01~0.05%的溶液浸种。

硼(B)

作用:参与水分、糖类及氮素代谢和细胞膜果胶形成

缺硼:叶片黄化枯梢,,开始时顶端叶片黄化,秃枝枯梢,老叶变厚变脆,叶脉变粗木栓化,表皮爆裂,树势衰弱,坐果稀少,果实内汁囊萎缩发育不良,渣多汁少,果心棕褐色胶斑,严重时果肉消失,果皮增厚、皱缩,形小坚硬如石

典型病害:“黄叶枯梢病”与“石果病

施肥措施:硼肥

主要是 *** 和硼砂。它们都是易溶于水的白色粉末,含硼量分别是17%和13%。通常把0.05~0.25%的硼砂溶液施入土壤里。

钼(Mo)

作用:硝酸还原酶的组成成分。参与维生素C的形成

缺硼:老枝中下部叶面出现淡橙黄色圆形黄魔,叶背面显棕褐色,病叶向正面卷曲形成杯状或筒状,严重时黄化脱落。抽生新叶变薄。

典型病害:抱合症

施肥措施:钼肥

常用的是钼酸铵[(NH4)2MoO4],含钼约50%,并含有6%的氮,易溶于水。常用0.02~0.1%的钼酸铵溶液喷洒。

柑橘树,这是什么病?(图)

这就是虫害啊,在当地找药物 *** 吧。

一、进行二次清园,降低全年病虫基数

1、芽前清园,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重点是铲除越冬虫、卵和病菌,减少病虫侵染源,降低全年病虫基数。芽前喷一次1%等量式波尔多液,喷一次防木虱药剂,可用矿物油+毒死蜱或20%丁硫克百威。

2、清除果园内的枯枝落叶、杂草及落果等并集中深埋或焚烧。

二、重施春肥

1、催芽促梢肥,一是成年树在2月下旬,追施一次以氮肥为主的速效肥。施肥量视树体的大小株施尿素0.5-1斤、复合肥1-1.5斤,施肥后随即覆土;二是幼年树,施肥应按照“少吃多餐”的原则,肥料以氮肥为主,适当搭配磷、钾肥料。

2、花期补肥,在现蕾到初花期各喷一次营养元素和功能性叶面肥,如:硼、镁、锌等中微量元素和氨基酸、芸苔素内脂等功能性叶面肥,提高花质和成花率、座果率。

三、做好春季修剪

由于去年挂果量大,大部分果树树势中庸偏弱,对去冬未剪完的果园,及早做好春季修剪。

1、时间:在气温稳定回升后,能清楚地辨别出叶芽和花芽时进行,花蕾膨大期前结束。

2、花前修剪。主要疏除病虫枝、果蒂枝、枯枝、密生枝、衰弱枝、衰退的结果枝组、交叉枝以及树冠下部离地30厘米以内的下垂枝,回缩或短截长果枝。对树冠郁闭的应适当“开天窗、去大枝”。对衰弱树应适当短截重剪,促发新梢,恢复树势。

3、对花少、树旺的果园在春梢长3—4厘米左右时,可疏除部分春梢较强的营养枝,保留有叶花枝和有叶花序,疏除部分无叶花枝、花序;若花量多、树势弱,应适当疏去部分花蕾或花枝,疏除大部分无叶花枝。

4、花后补剪,主要短截过长花蕾枝,疏除5厘米以下的无叶花枝和畸形花、密生花枝,对留作后备枝的春梢在长至7片叶进行摘心,减少生理落果。

5、为防止花期可能发生的低温、晚霜和倒春寒危害,应适当多留花芽,待座果后再进行疏果。

6、幼树应适时抹芽疏梢,按整形要求抹掉生长角度不好的芽、梢,疏除丛生枝、过密枝;摘除花蕾梢和幼果,以减少花蕾、幼果对树体营养的消耗。

求柑橘病虫害防治图谱。完整的,要钱的就算了,谁知道是不是个坑。急,在线等。

柑桔病虫害防治

柑桔病虫害据资料介绍多达450余种,危害严重的有50多种,它对于幼年树早结丰产,成年树的丰产稳产和果实品质影响很大,甚至可造成植株死亡,成为发展柑桔生产的制约因素。为了有效控制柑桔病虫危害,抓好防治病虫害,要掌握当地主要病虫害发生的情况与消长规律,抓住防治关键时间,达到防治指标及时进行喷药;并要交替轮换使用农药,以提高防治效,减少喷药次数,利用生物防治,农业综合防治,禁用高残毒,残留期长的农药,注意保护天敌,降低防治成本,做到防治措施经济、安全、有效,充分发挥综合防治的作用,生产出无污染、清洁型、市场需求的果品。

郧县柑桔生产上几种危害较严重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 ,简要介绍如下:

一、柑桔溃疡病。

1、为害状:此病为害柑桔的叶、果及新梢,受害叶片正、背两面均匀隆起,形成近圆形病斑,病斑表面木栓化,粗糙,灰褐色,后病部中心凹陷,成火山口状开裂,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果实上的病斑与叶片上的病斑大体相似,但周围无黄色晕圈,只危害果皮不危害果肉,严重时引起落果。枝梢病斑与果实病斑相似,严重时引起叶片脱落,枝梢枯死。

2、溃疡病是检疫性病害。防治主要是在无病区或柑桔发展新区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准从疫区调运苗木、接穗或果实,一经发现要就地彻底销毁。

二、柑桔疮痂病。

1、为害状。叶片病斑较小,多在正面凹陷,背面呈圆锥形,木栓化突起,表面粗糙成灰褐色痂状斑,病斑多时叶片扭曲、畸形。新梢受害与叶片基本相同,但圆锥形突起不如叶片明显,枝梢变短小,扭曲。幼果受害形成黄褐色圆锥形木栓化的瘤状突起,果早落。受害迟的果实表面粗糙,果小、皮厚、味酸、畸形。

2、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真菌,病菌在被害部越冬,春天气温在15℃以上即通过风雨传播为害。刚抽出的嫩叶、嫩梢及刚谢花后的幼果极易感病。发病的适宜温度在20—24℃左右。此时如果阴雨连锦、雾重、露多,有利于发病。春梢发病较重,其次为秋梢。

3、防治 *** 。①冬季剪去病枝叶,清除并烧毁。②在春芽不超过一粒米长及落花2/3时各喷一次77%可杀得500倍液或50%退菌特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

三、柑桔炭疽病。

1、为害状。病原为真菌。可为害叶、枝、花、果等部位。叶受害可产生叶斑型和叶枯型两种病斑。叶斑型病斑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中间灰白色,表面生黑色小点。叶枯型常从叶尖外逐渐向下呈“V”字形扩展,形成黄褐色的大斑块,边缘不明显,病叶易脱落,潮湿条件下病部生粉红色小点。枝梢上有两种为害状:一种多在受冻枝梢上发生,由梢顶向下枯死,枯死部灰白色,生有黑色小点;另一种为害枝梢中部的皮层,形成长梭形稍下陷的褐色病斑,如果环绕枝梢一圈,上部枯死。花发病后呈褐色,腐烂,易落花。果受害出现黄褐色凹陷的病斑,圆形或近圆形,果肉一般不受害。另一种多发生在贮藏期,果上病斑深褐色,并逐渐扩大引起全果腐烂。有时表面长出黑绿色的菌丝体和黑色小点。

2、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真菌。病菌在树上被害部越冬,春天通过风雨、昆虫传到树上,易侵入。当树势强壮,则不发生病变;当树体生长衰弱时,才出现病变。因此在果树遭受冻害及水、旱害、缺肥或害虫为害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时,易诱发此病。

3、防治 *** 。应在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的前提下,喷药保护,于各次梢抽梢期、幼果期定期喷药。一般在5—6月份幼果期和9月发病盛期,每隔15天喷药1次,连续2—3次。药剂可选用50%退菌特500—6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500倍液。

夏季柑橘枝条病害图谱大全图解(柑橘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四、柑桔脚腐病(又名裙腐病)。

1、为害状。为害柑桔主干基部靠近地面处(根基部)。病部皮层不规则形腐烂,灰褐色,水渍状,有酒糟味,如果条件适宜,病斑扩展迅速,环绕树干一圈,引起全株枯死,叶片变黄掉落。

2、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真菌。高温多雨,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树干基部皮层受伤,定植过深等,都有利于发病。

3、防治 *** :

①防止果园积水,及时防治天牛、吉丁虫等害虫,减少根茎部受伤,嫁接口应露出地面。②病树 *** 可扒开病树基部的土壤,刮除腐烂部分,涂1:1:10的波尔多液,退菌特500倍液,每7—10天涂一次,连续2—3次。③可靠接。

五、桔蚜。

柑蚜除为害柑桔外,还为害桃、梨、柿等果树。成蚜和若蚜群集在嫩叶、嫩茎及幼果面上刺吸汁液,嫩叶受害后皱缩,严重为害时引起落果并影响第二年结果。

1、识别特证,无翅雌蚜体长0.13厘米,全身棕褐色或漆黑色,若蚜体长约0.05厘米,棕褐色。

2、

󦘖

微信号

WWW2450711172

添加微信

标签: #夏季柑橘枝条病害图谱大全图解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

微信咨询

微信号复制成功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号,添加朋友,粘贴微信号,搜索即可!

微信咨询

微信号复制成功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号,添加朋友,粘贴微信号,搜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