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Wang13795530723
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据悉,天舟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突破和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天舟一号还搭载了非牛顿引力实验等10余项应用载荷,将在轨开展空间科学及技术实(试)验。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全长10.6米,更大直径3.35米,总重量13吨,是目前我国体积更大、重量最重的航天器,这次它要携带6吨多重的燃料和物资飞向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在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照亮天际的瞬间,我们不止感叹人类的智慧,更加对航天工作者由衷地敬佩。我们看到了这个瞬间,却不知道因为这个瞬间,背后的故事。
6年苦练 七大绝技
过去整整6年的时间里,天舟一号“隐姓埋名”苦练内功,经历了上千小时测试验证,经受了上百次大型试验考核,首创七大独门绝技。
绝技一 载货性价比优于国际现役货运飞船
货运飞船,承担了为空间站“加油”和运输货物的重担,并负责将未来空间站里的废弃物带回大气层烧毁。来,我国要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这就需要输送航天员所需的生活、工作物资、空间站运转所需的推进剂。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就是面向我国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物资运输补给任务全新研制的航天器。
它肚大能容,运送相当于自身重量6吨多的货物不在话下,上行载货性价比优于国际现役货运飞船,快递货物经济实惠。两舱结构——货物舱和推进舱,更大限度地满足了它货物装载以及提供能源、控制动力等的需求,做到了简洁却不简单。
绝技二 将实现世界第二个“太空加油”
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也需要“加油”,这项任务就由“天舟”系列货运飞船来完成。在天舟一号之前,掌握了在轨推进剂补加技术的国家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其中,实现在轨加注应用的只有俄罗斯。欧空局、加拿大、日本等也在此方面进行着积极的研究探索,国际上在该领域的比拼从未停歇。
在天舟一号飞行任务中,天舟一号与目前正在轨飞行的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将实施我国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并计划开展多次推进剂补加试验,突破和掌握推进剂补加技术,为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扫清在能源供给问题上的最后障碍。
绝技三 跟踪飞船测控*** “搬”到了天上
以往我们对航天器的跟踪、测控以及在轨异常的及时监测处置,主要依赖陆基测控站和海基测量船。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建造、维护地面测控站和海上测量船,研制人员奔波在各个站点之间开展相关试验,并且受到跨国、跨境地域限制。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首次采用了以天基测控体制为主的设计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将原本在地面或海上的测量*** “搬”到了天上,避免了在地面或海上的地域限制,实现了对航天器在轨飞行关键事件的全程跟踪,以确保对在轨异常的及时监测处置,降低了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
绝技四 首次使用七大类国产新研核心元器件
为了带动元器件自主研制,加速实现元器件的自主可控,提前验证空间站中所用的关键元器件,作为飞行验证平台的天舟一号首次大刀阔斧地使用了七大类国产新研核心元器件,将未来空间站建设的关键命脉牢牢握在手中。
绝技五 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几小时完成
在天舟一号之前,我国掌握的交会对接技术需要耗时两天左右时间,天舟一号将开展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将交会对接的时间控制在几个小时内。快速交会对接的实现,有利于提高飞行器在轨飞行的可靠性,减少交会对接过程中包括轨道控制等在内产生的资源消耗,同时,更大程度上地保障飞行器,方便空间站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天舟一号跨出了从“普通列车”迈向“高铁”的一大步,能做到更快、更舒适、更稳妥地运输货物。
绝技六 搭载几十台载荷设备开展试验
作为往返于天地之间的交通工具,对比“神舟”系列飞船的“载人”特点,“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的主要功能是“运货”。而作为运货的“快递小哥”,天舟一号在满足运输货物需求的同时,还更大限度地发挥了平台效能,随船搭载了几十台载荷设备,在轨开展十余项载荷试验,实现“一次飞行、多方受益”的目标。
绝技七 太空之旅结束后将坠落南太平洋
天舟一号将在飞行任务结束后,经由地面飞控工作人员决策,实施主动离轨,通过两次降轨控制,受控地坠落于南太平洋指定区域。
相较于一般卫星在使命完成后,随着推进剂的消耗殆尽而缓慢降轨,最终在大气层烧毁的结束方式,天舟一号首次采用主动离轨方式,并能受控地落到预定区域。既避免自身成为太空垃圾、避开离轨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又能为打造洁净、安全的太空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继终端:搭天路 远程*** 控天舟驾驶
当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后,中继终端将在之一时间开机。随后,中继终端将与中继卫星实现“太空握手”,建立星间链路,从而搭建出从天舟一号中继终端到中继卫星再到地面的“太空天路”,科研人员将以此天基测控体制为主,对天舟一号实施在轨飞行控制,通过地面遥测遥控方式,对飞船姿态进行控制,并与地面建立通信联系,实现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远程驾驶”。
在随后的飞行过程中,天舟一号中继终端还将通过“太空天路”与天宫二号完成两次交会对接任务,并为天宫二号“太空加油”。以其中的交会对接任务为例,通过中继终端所搭建的天基测控通信*** ,科研人员可以同时实现对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的“远程驾驶”,可以对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实现同时测控、同时进行高速数据传输,所建立的星间链路可以实时向地面传输交会对接画面。
除此之外,天舟一号还将进行包括载荷试验在内的多项试验验证任务。这些任务的所有命令都是通过中继终端发送的遥控和遥测指令来实现的。
通过搭建太空天路,实现“远程驾驶”听起来简单,但实现起来不仅需要跨越393千米,还必须在不到1小时内快速搭建完成,更要确保全程稳定运行,*** 复杂性可想而知。
幕后英雄
从2011年起,因过度劳累和长期紫外线照射,导致左眼永久失明,右眼裸眼视力仅为0.04,就是这样的他,搭建了这次火箭的发射塔架,完成了这项国之工程。
他就是*** 63790部队文昌建设指挥部工程师周湘虎。
2016年6月25日20点00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这也是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正式亮相。作为078工程指挥施工组工程师的他,也在参观人群当中,鼓掌、欢笑。
他站在距离发射塔架三公里的参观点,和并肩作战的战友同事们,一起亲眼目睹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别人看见的是腾空上天的火箭,而他看见的只是一团火光。
011年9月初,塔架导流槽进行混凝土浇筑,一次浇筑量达三千多立方。由于浇筑不能停下来,他连续三十多个小时卯在施工现场,烈日暴晒下钢筋表面温度超过60℃,他突然感觉头上一阵巨疼,眼前发黑,当他扶住钢筋缓过来时,眼前却一片模糊。到了晚上,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辗转到了北京就医,医生说,他的左眼因视网膜脱落时间过长,已经完全失明,右眼尽早手术或许能保住部分视力。抱着满心的希望,复查时,医生却给了他一个晴天霹雳,说恢复得不是很好,矫正后视力也只有0.25。他的心凉了一大截,这一残酷的现实让人难以接受,他也曾消沉过好几天。
此时他的爱人做了他的眼,领导和战友们的鼓励,让他又想起过去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
刚回工地那段日子,他所面对的比想象中还要难。他每天看图纸,都随时揣着放大镜,眼睛几乎贴在图纸上看。当时看几分钟,眼睛就疼得要命,他就闭上眼,在脑子里过一遍。记住了,再接着看。两个工位摞起来一米多高的图纸,硬是装在了脑子里。
虽然眼睛不好,但他始终坚守一个信念,视力降了,标准绝不能降。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作为空间实验室任务的收官之战、空间站工程的关键一战,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一步。
微信号
Wang13795530723
标签:#日南一号和由良蜜桔
评论列表